在兀良合台和近万蒙古骑兵,被齐军消灭,齐军步军直接压过来后。
战场上的压力,就来到了忽必烈一方。
在大纛旗下,忽必烈和蒙古诸多将领,都已经信心动摇,对获得胜利几乎不抱有希望。
忽必烈周围已经有人,再劝说忽必烈趁着输得不太惨,现在逃跑还来得及。
毕竟蒙军核心是骑兵,要跑赵泰也追不上。
就当忽必烈内心动摇之际,战场西南方的楚军却顶不住了。
随着大纛被砍倒,史嵩之仓惶逃下山丘,原本向中军靠拢的楚兵,见大纛一倒,立时士气大泄。
这等于给忽必烈打了一剂强心针,他看着楚军主力崩溃,不禁脸色涨红的喝彩,“好!”
现在赵泰从东面勐攻过来,只要挡住赵泰,蒙军趁着西面楚兵溃逃,驱赶溃兵向东席卷,形成连锁反应,便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此时忽必烈手上只剩下两万骑兵,他一咬牙,“察刺,带上你的三千骑,本王再多给你七千骑,立刻出击,给本王从西向东席卷战场,直撞赵贼中军!”
察刺是蒙古名将赤老温的孙子,也是一员悍将。得令之后领着近万骑,便扑向溃败的楚军。
西南方向,楚军大纛倒下,使得原本据守各山丘的楚兵军心动摇,不少兵马舍弃山头,漫野逃窜。
西面战场的蒙军,随即撵着楚军败军,冲向孟共军阵,然后再卷向赵泰中军。
战场上孟共所率忠顺军,同蒙古作战的时间最久,将士们非常疲惫。
不过,他们的位置靠近赶来的齐兵,所以全程目睹了,齐军击败蒙古骑兵,大举压向蒙军大阵。
齐军的胜利让忠顺军士气大振,士卒们咬牙坚持,抵抗着蒙军的攻击。
若是没有齐军的胜利,楚军中军大纛倒下,忠顺军必然跟着崩溃。
此时忠顺军看着西面的同袍溃败,士气虽然受挫,但依旧还在坚持。
孟共看着战场上,数目庞大的楚兵溃逃过来,数万蒙古步骑在后头驱赶,明白了蒙军的险恶用心,便是借此冲乱忠顺军,然后赶着败军席卷齐军大阵。
“忠顺军!顶住!”孟共浑身是血,一手持刀,一手持盾,放声狂吼。
面对如海浪般冲刷过来的溃兵和后面的蒙军,忠顺军的将士如海边礁石般,手握兵器,纹丝不动。
若是一般人马,面对如潮而来的溃兵,肯定就跟着一起跑了,但忠顺军却保持着阵型。
溃兵们看着眼前密集的军阵,连忙绕开正面,他们身后的蒙古大军,则如墙而进,如海啸般压过来。
“彭!”巨响连连,两军相接!
蒙军士卒立时就将忠顺军撞得连连后退,军阵被蒙古马军撞开,士卒不断倒飞,战况惨烈。
在蒙军步军、马军的撞击下,忠顺军的阵线节节败退,而就在这时,向忠顺军靠拢的武卫军赶了上来。
两万武卫军,奔跑上前,迅速加入阵列,士卒以身体作墙,抵挡蒙军的撞击!
一时间,忠顺军的阵线被稳住,两军士卒面对面,脸贴着脸,长兵交击,短兵相接,血肉四溅!
这时蒙军要往前冲,宋军要进行阻击,两军在旷野上,形成两条平行线,而在平行线中间,则铺满层层叠叠的尸体。
赵泰看见西面战线被孟共和武仙暂时稳住,不再犹豫,也不愿给忽必烈任何翻身的机会。
“忠义!宁海!并淮南诸军,给孤压上去!”赵泰在望楼上大手一挥,决定只留虎骑营和禁军护卫中军,把精锐全部压向蒙军大阵。
忽必烈手上已经没什么兵马,只要西面孟共和武仙稳住,宋军便可以没有顾忌的攻击忽必烈大阵。
山呼海啸般的喊杀声,在战场上响起,伴随着急促的战鼓,嘹亮的号角,南宋的精锐们,如怒潮般发起冲击。
一时间,战斗瞬间进入高潮,齐军各部操着大刀、长矛、重斧,狠狠的撞入蒙军步阵,三万蒙军被杀得节节败退。
蒙古中军,忽必烈手上还有近万骑兵,他几次想要孤注一掷,把兵马全部压上,却下不定决心。
西面蒙军击败楚军主力,却被忠顺军和武卫军挡住,就差一口气,或许把手上兵马投进去,就能击溃阻拦,卷向赵泰中军。
可是,在东面的三万蒙军,在赵泰的勐攻下,被杀得节节败退,已经快顶不住了。
是将手下兵马,孤注一掷投到西面,还是先稳住东面战线,又或是两边都投点兵马,忽必烈两腮鼓动难下决心。
忽必烈恼中迅速判断,战败的巨大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分兵肯定不行,稳住东线也没有意义,正当忽必烈赤红着双眼,准备孤注一掷时,南面响起欢呼,令他瞬间胆战心惊。
“王爷!又有宋兵到了!”大纛旗下,杨友忽然大喊。
这一声喊,惊着了忽必烈,也让蒙军诸将骇得肝颤。
众人抬首去看,果见南面旌旗招展,大片红色身影,正漫野而来,却是赵葵领着扬州兵来了。
忽必烈看见这一幕,双眼几乎从眼眶中崩飞出来,身边蒙将胆寒,不禁流泪苦劝,“王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不走,就全完了。”
整个淮南,所有的宋军,都在向除州靠拢。
惊恐不安,乃至绝望的情绪,在蒙军将领们脸上浮现。
他们孤军深入,宋军源源不断的赶来,再打下去,谁都回不了草原。
看见还有宋军赶来,忽必烈绝望了,想着十万大军,将遭受致命打击,他不知该如何向蒙古,向蒙哥交代。
一时间,忽必烈不禁泪流满面,绝望的哭泣起来。
众将见王爷被赵泰打哭,更加是兵无战心,将无战意,只求赶紧逃离战场。
当即诸将不在犹豫,有人来拉马缰,有人去拔大旗,有人痛苦劝说,“王爷,撤吧!现在走马军还能保住!”
忽必烈泪流满面,他傲气荡然无存,最后只能目光绝望的看了看战场,哭腔下令,“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