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大学毕业生人数,惊呆古人
作者:吃两个柠檬   盘点短视频名场面,古人全麻了最新章节     
    【随着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华夏市场,带来了高薪资、优厚福利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极大地改变了就业市场的格局。】

    【因此,许多求职者纷纷主动放弃国企铁饭碗,转而加入外企或私企。】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条路,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求职者学历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这就导致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减弱。】

    ......

    扶苏思考了许久,终于是开了口:

    “陛下,中专制度让后世华夏多了许多专业人才。”

    “咱们大秦是否也需要效仿后世华夏,实施这样的中专制度。”

    嬴政微微一怔。

    后世之所以有中专制度,是因为华夏工业化的需求。

    而他们大秦还没有工业,只有农业、纺织等等。

    蒸汽机也还没有研制出来,工业化的影子都看不到。

    嬴政正准备开口反对,扶苏似乎早已预料,再次发声。

    “中专制度,乃是华夏根据后世的国情制定的。”

    “当时代发展,中专制度便会被逐渐摒弃。”

    嬴政眉间闪过一丝不悦。

    扶苏,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什么。

    华夏自己都摒弃了中专制度,咱大秦啥都没有,还效仿个啥。

    当然,他也没有出声打断扶苏。

    于是,扶苏继续说道:

    “若是我们盲目效仿,当然只会适得其反。”

    “咱们大秦若是要效仿,并非是直接照搬,而是取其精髓。”

    “儿臣之意,并不是即刻设立中专,而是未雨绸缪,等到未来我大秦转型之时,能有充足之专业人才储备。”

    嬴政闻言,神色稍缓,目光中透露出几分深思。

    他未曾料到扶苏会有此等远见,便静待下文。

    扶苏见状,继续说道:

    “中专制度之精髓,在于专业技能之培养,以适应社会之需求。”

    “我大秦虽无工业,但教育革新,人才培育,实乃强国之根本。”

    “儿臣建议,可先从农业、纺织、冶炼等领域着手,设立技艺学堂,精选良师,传授先进技艺。”

    “既提升百姓生计,又为将来可能的变革打下基础。”

    “再者,儿臣认为,制度之设立,需因时制宜,灵活变通。”

    “后世华夏摒弃中专制度,乃是因应其时代之变迁。”

    “我大秦若行此举,亦当根据我朝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避免盲目跟风,方为上策。”

    嬴政听后,脸上露出赞许之色,点了点头。

    心中暗自思量扶苏之言,确有几分道理。

    教育之事,人才培养,确实关乎国家未来,不可等闲视之。

    ......

    【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及华夏,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内部累积的问题逐渐显现,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等因素叠加,致使这些国企连年亏损,债台高筑。】

    【为了摆脱困境并激发经济活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最终,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推动国有中小型企业的产权结构调整。】

    【于是一家家国有企业转变为民间企业,一家家不景气的工厂改制、破产。】

    【这就直接引发了大量的人失业,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下岗潮”。】

    【慢慢的,中专、大学毕业之后,国家就开始不包分配工作了。】

    ......

    永乐年间。

    朱棣心中涌起一阵感慨与唏嘘。

    昔日,中专生因华夏发展工业的需求,毕业即能踏入令人羡慕的优渥岗位,风光无限,光耀门楣。

    然而,时过境迁,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地位渐趋式微。

    而且若是大量的人失业,再就业以及治安问题也是个难题。

    朱棣突然间又想起来什么。

    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本就有些无法快速适应,找工作也没那么快。

    再加上大量待业的工人。

    在那段时间,华夏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应该还是比较多的。

    所以,这就是“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来源吗?

    想到这里,朱棣眉头忍不住微微蹙起。

    不过,这份忧虑并未持续太久。

    华夏民族自古便有着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面对挑战,后世必定也能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再次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之道。

    而且,后世的就业政策,必定也会逐渐完善。

    ......

    【再来看两组数据对比。】

    【1998年,高考报名人数320万。】

    【大学毕业生人数82.98万。】

    【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

    【大学毕业生人数1179万。】

    【创下了历史新高。】

    ......

    李世民被这组数据直接干沉默了。

    短短二十六年,华夏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十三倍。

    这增长速度,想要让大学生不过剩都不可能。

    在爷爷的年代,中专生数量稀少,物以稀为贵。

    在爸爸的年代,中专、大学生,尚有国家分配工作。

    而到了华夏2024年。

    人口十四亿。

    文盲率不到3%。

    学生必须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不上学犯法。

    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多达千万。

    大学毕业生人数也超过千万。

    这在他看来,每一项都是何其恐怖的数字!

    而在后世,这些数据毫无疑问会导致一个结果。

    大学生,多如牛毛。

    而工作岗位却是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

    大学生的数量越多,竞争就越大,大学生就越来越过剩。

    任何东西,一旦多了,就不值钱了。

    这就是这世间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