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卢象升,卢阎王
作者:权照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最新章节     
    “按理说,

    像卢象升这样的能臣,

    崇祯皇帝理应信任和重用才对,

    但在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大跌眼镜。”

    “卢象升是天启二年的进士。

    他皮肤白皙,身形消瘦,

    以至于所有人都以为他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然而实际上,

    他天生神力,

    且深谙军略,擅长统军作战。

    崇祯二年十月,

    发生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己巳之变。

    当时,皇太极率军绕过了袁崇焕在宁远至锦州布下的坚固防线,

    通过内蒙,

    从喜峰口杀入关内,

    对京城周边地区进行了烧杀抢掠。”

    “京师被围,各路援军却畏缩不前。

    唯有时任大名府知府的卢象升,于危难之中展现出了他的英勇与果断。

    卢象升在当地招募了一万多名团练士兵,

    不辞辛劳地带领着他们,赶到京师进行驻防。

    对于当时陷入困境的崇祯皇帝来说,

    卢象升的到来无异于是雪中送炭。

    此后,卢象升便被委任为右参政,

    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

    他借鉴了戚继光的练兵方法,

    成功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

    名为天雄军!

    在他的带领下,天雄军南征北战。

    不仅击败了流寇,还在与清军的战斗中屡获胜利,

    成为唯一敢于与清军进行野战,并屡获胜利的精锐部队。”

    “崇祯六年,

    西北地区贼兵纷起,

    对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造成了严重破坏。

    特别是山西的贼兵,

    他们甚至还侵入了京师郊区,占领了临城的西山,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卢象升奉命出击,并成功击退了这些贼兵的进攻。

    之后,他又与总兵梁甫、参议寇从化等人合作,连续击败贼兵。

    贼兵逃回西山,卢象升在石城南部设伏,大败贼兵。

    接着,他又在青龙冈、武安等地接连取得胜利,斩杀十一名贼首,消灭了他们的党羽,并收容、遣返了两万余名男女群众。

    京郊三府的百姓,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能够安居乐业。

    值得一提的是,

    卢象升每次作战必身先士卒,

    即使在与贼兵战斗时,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也毫不畏惧。

    战马死后,

    他便步行继续作战。”

    “有一次,卢象升在陡峭的山崖边追击贼寇时,遭遇了伏击。

    一名贼兵从山顶突施冷箭,射中了卢象升的额头。

    紧接着,又一支箭射来,使他的仆夫死于马下。

    尽管血流满面,卢象升却毫无惧色,提刀继续作战。

    满脸是血,又极为勇猛的卢象升吓的贼兵们心惊胆颤.

    他们惊恐地四散逃窜,还相互告诫:‘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从此,卢象升便得了个‘卢阎王’的名号。”

    洪武帝朱元璋看到这儿,忍不住眉头一挑,说道:“这书生竟然这么猛?”

    朱由检听到老祖夸赞自己的将领,顿时咧嘴笑着说道:“比常十万还是差了些。”

    朱元璋的灵体,看到卢象升一脸得意的模样,忍不住冷哼了一声:“德性!”

    朱由检毫不在意,依旧乐呵呵的盯着天空中的光幕。

    苏治继续讲解道,

    “崇祯九年,卢象升向朝廷上书,论述贼兵四起,屡扑不灭的原因。

    他对崇祯帝说道:‘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

    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意思是:咱们总是在贼势横行后才调兵遣将,在贼兵数量增多后才增兵,这种做法太过被动;而军队到了再讨论粮饷,集结完毕再请求拨款,这无疑置自己于危险境地。

    更何况,如果粮饷不能及时到位,士兵可能转而加入贼兵,成为新的祸患。

    过去八年里,我们招募的士兵中不乏这样的人,所用的军饷也变成了资助盗贼的粮食。

    他还说:百姓因饥荒而缺粮,不得已而从贼。

    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民生问题,即便招募再多的士兵也难以平定贼乱。

    遗憾的是,

    崇祯帝并未采纳卢象升的建议,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百姓起义的根源问题。”

    朱由检的笑容,僵住了。

    朱元璋趁机敲了敲他的脑袋,说道:“大明不乏能人义士,是你小子缺心眼儿!”

    朱由检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耷拉着脑袋,

    “是,太祖您批评的对,历史上的我,确实太过缺心眼儿了。”

    “知道就好,好好改正!”

    “遵命!”

    而本期主角卢象升,正好选中的是朱由检这个时空里的人物。

    看着自己被评价为历史上生不逢时的悲剧英雄,

    他有些悲伤,但更多的是庆幸。

    良久之后,

    在周围同僚的恭喜、羡慕和害怕之中,

    卢象升这才露出一丝苦笑,道:“诸位,我只是个读书人,你们不用害怕我。”

    ……

    “崇祯十年九月,

    清兵突破墙子岭、青口山的防线,

    击杀总督吴阿衡,

    直逼石匣、牛兰。

    形势危急之下,

    朝廷任命卢象升督天下援兵,

    并调集宣州、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驰援京师。

    而此时的卢象升,由于父亲刚去世不久,正在家为父守丧。

    但崇祯皇帝可不管这些,

    他一道诏令,便命卢象升回朝廷继续领军御敌。

    不得已之下,卢象升只能身着孝服,穿上草鞋,与他的天雄军一起出征。”

    “尽管崇祯皇帝在表面上宣称要出兵抵御清军,

    但实际上,

    在内阁大臣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潜的劝说下,

    他已初步表现出与清军和谈的意愿。

    之所以如此,

    并非是崇祯没有骨气,也不是杨嗣昌等人卖国求荣,

    而是当时大明所面临的局势,确实已经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一方面,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虽已被镇压大部分,但战果尚未稳固,且随时有再次爆发的可能。

    另一方面,清军的入侵不仅让大明倍感压力,也无意中为农民军提供了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在崇祯和杨嗣昌等人看来,清军入侵主要无非是为了劫掠财物。

    只要诱之以利,给清军一些财物,就能够让他们暂时撤回到关外。

    一旦清军撤退,大明就能集中精力对付起义军。

    待将其彻底消灭后,再回过头来应对清军,此乃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