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千岁,饶命啊!”
“饶命?想活命就说实话!”
“这个……”
“嗯?强儿!”
“别别别,老千岁,我说实话。”
“赶紧说!”
“唉——”
朴昌昊未曾开言,先是叹了口气,然后这才说道:“胡老千岁,我等三人此次前来,除了给大明迁都道贺递交国书之外,还带来我王的一封亲笔信。”
“信上怎么说?”
“这封信上主要的意思就是说,想跟大明朝借粮。”
闻听此言,老胡心道:还真被姚老道给猜中了,果然是来借粮。
“那你高丽国是受了天灾了还是遭了人祸了?又因何要来我大明借粮?”
“这个……”
“嗯——脑袋又不想要了是吗?”
“不不不,老千岁,他是这么回事。此次前来借粮,皆因为我高丽风俗与大明是大有不同。”
“嘟!这借粮又跟风俗有他娘的什么关系?难道你们高丽的风俗就是自己不种地,吃粮都他娘的找别人借不成?”
“老千岁有所不知,在我高丽,下地种田那都是妇女们的活儿。”
“那你们高丽男的都干什么去了?”
“男人负责在家纺线织布,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喝喝茶,耍耍钱。”
“可这跟借粮又有什么关系?”
“也不知怎么的了,自打前几年开始,全国的妇女们就不好好儿种地了。原来还能坚持,可自打今年以来,全国的妇女都不下地种田了。因此上,只能前来大明借粮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你们打算借多少粮食?”
“一……一百万石。”
“讲的可是实话?”
“句句属实。”
“好,既然如此,明天早朝,随本王一同上殿面君。如果跟今天说的不一样,小心尔等的狗头。”
“是是是,请老千岁放心。”
等打发走了高丽使者,老胡就问姚广孝:“我说姚老道,看来这高丽人确实是来借粮的。那到底咱们是该借还是不该借呢?”
“老千岁放心,贫道自有妙计。明天金殿上一见着皇上,您就知道了。”
“行啊,既然你不愿意说,我也就不问了。不过,姚老道,我怎么总觉得你没憋着好屁呢?”
“诶,老千岁,您这话说的就有点过了。什么叫我没憋着好屁啊?像高丽这样的无耻小国,给他点儿教训也是应该的。”
“你说的也对,看来这高丽人是要倒霉了。”
第二日早朝,没等群臣开口,姚广孝头一个出班跪倒。
“启奏我主陛下,高丽使者昨日已到京城,现在殿外候旨。”
“传。”皇上也没废话,直接就传高丽使者觐见。
其实也根本用不着废话,因为昨天姚广孝从胡大海府里走了之后,直接就进宫见了皇上,早就跟皇上把对策都商量好了。
“大明皇帝陛下有旨,传高丽使者觐见呐!”
闻听皇上口谕,传旨太监站在九龙口一声高喊,三名高丽使者这才随旨来到金殿之上。
行三跪九叩之礼以后,为首的高丽使者朴昌昊再次跪倒奏道:
“启奏大明皇帝陛下,外臣此次前来除恭贺大明迁都递交国书以外,还有我高丽国王亲笔书信一封,请大明皇帝陛下龙目御览。”
“呈上来。”闻听此言,皇上吩咐身边太监,将国书和亲笔信接过来放到龙书案上。
皇上没看国书,而是拿起那封亲笔信看了起来。为什么不看国书呢,原来国书昨天就已经递到了礼部,内容皇上早就知道了。
写的无非就是朝贺大明迁都,请求大明皇帝册封,两国永结百年之好一类的话。
看完亲笔信,皇上就是一皱眉。要说皇上能看懂吗?这还真让您说着了,完全能看得懂。
这倒不是高丽国王特意用汉字写的信,而是因为高丽自古以来,用的就是咱们汉字,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文字。他们高丽现在用的文字,其实都是近几十年来自己愣编出来的。
“高丽使者。”
“外臣在。”
“朕且问你,朕听闻,这几年来你高丽一直都是风调雨顺,且并无兵灾人祸,却为何来我大明借粮?”
“启奏大明皇帝陛下,说起此事,一言难尽呐!”
接着,高丽使者就把昨天在东海王府跟胡大海和姚广孝说的那番话,又跟皇上奏报了一遍。
虽然昨天已经听姚广孝奏报过了,但是皇上听完高丽使者的奏报后,还是沉吟了片刻,这才问群臣道:“诸位爱卿,高丽借粮之事,卿等以为如何?”
本来按照昨天的安排,此时应该是姚广孝出班启奏。可没想到,武将之中却首先有一人出班,来了一嗓子:
“诶我说皇上,要依微臣我之见,咱们就不应该借给高丽粮食。”
是谁敢跟皇上这么说话?不是别人,正是赫赫威名的“雌雄眼儿”常茂儿。皆因这常茂儿的功劳太大,而且皇上也非常喜欢他。所以他才敢跟皇上这么说话。
“陛下,刚才我都听明白了。感情这高丽国都是他娘的老娘们儿下地种田干活儿,这老爷们儿在家纺线织布,还没事喝茶耍钱。”
“要我说这高丽简直就是他娘的南北大街——就不是个东西。这样的国家都多余让他存在于世上。不如万岁给微臣一道旨诣,甭多了,给我一万精兵。”
“茂儿太爷到了高丽,一顿榔头,准保让他们把这个毛病给改过来。也省得他们没事老找咱们来借粮。要知道,那粮食是给人吃的,可不是给这帮好吃懒做的废物吃的。”
听常茂儿这么一说,皇上好悬没乐出来。但仔细一想,常茂儿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高丽女耕男织的这个风俗不给他改过来,说不准年年都要来大明借粮。
可还没等皇上说话,边儿上的胡大海却先开口了:
“茂儿啊,你说的这都是什么混账话!高丽此次来递交国书,就表明他们愿意归附我大明,咱们岂可因人家国家的风俗与我大明不同,就轻易发兵征讨。还不给我退下!”
“二大爷,您听我说!”常茂儿还想分辩几句。
“休得多言,还不退下!”老胡大黑脸蛋子一沉,常茂儿还真有点含糊,所以也就没敢再吱声。
老胡就知道姚广孝已经安排好了对策,生怕常茂儿给搅和了,所以才出言拦着他。
“陛下,臣有本奏。”这时候,姚广孝出班启奏。
“姚爱卿请讲。”
“臣以为,既然高丽已归附我大明,那这粮食就理当是借给。虽然这一百万石粮食不是个小数,但依我大明目前的国力来看,还是能凑够的。”
“丞相此言差矣。”没等皇上说话,武将之中又有一人出班启奏,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花枪太保”田再彪。
“陛下、丞相,依末将看来,这粮食是万不可借。”
“田爱卿何出此言?”
“陛下请想,这一百万石粮食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可有一宗,那就是这粮食该从何处调拨。您别忘了,现在辽东还不安稳,虽然那里离着高丽近,但却无粮可调。”
“河北山西乃是我大明九边重镇,粮食供应军队尚且不足,就更别说调粮给高丽了。如果从江南调粮的话,路途遥远,这一路人吃马嚼,这伤耗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如果借给高丽一百万石,恐怕咱们最少得预备一百五十万石粮食。所以,请陛下三思。”
“这个……”
虽说昨天都已经跟姚广孝商量好了,但事到临头,皇上还真有点犯难了。
因为田再彪说的非常有道理。辽东、河北、山西虽然离着高丽近,但真是无粮可调。从江南运粮,伤耗又过大。
毕竟这可是一百多万石粮食,搁谁谁不心疼啊!
“陛下勿忧,臣有一策,可为陛下解忧。”姚广孝闻言,那可是正中下怀。
“姚爱卿快快讲来。”
“诚如田将军所言,从辽东、河北、山西和江南都无法调粮。但据臣所知,近些年来,在福建有胡商从海外带到我大明一种粮食作物。此物被称作玉米,不但高产而且抗旱。”
“现已由东南沿海传播到了山东境内,被称作玉米棒子。且已广泛种植,产量也颇丰。所以微臣建议可由山东调粮。”
“丞相,从山东调粮这一路的损耗可也是不小啊?”田再彪在边儿上又插了一句。
“田将军请放宽心,既然是从山东调粮,那咱们就不走旱路,而是改走海路。可让山东登莱水师用战船运粮,走海路直达高丽。这样,这伤耗最起码能减少一半。”姚广孝答道。
“姚爱卿此计甚妙,可不知派哪位爱卿前去押粮比较合适呢?”皇上问群臣道。
“陛下,我去!”“雌雄眼儿”常茂儿又蹦出来了。
“臣以为常将军可当此任。”姚广孝说道。
姚广孝为什么同意常茂儿去呢?这还得说常茂儿不但能耐大,能镇得住,打起来也不怕。而且常茂儿心眼儿也多,到了高丽之后,能随机应变。
“另外陛下还应派遣使者,主持高丽国王册封一事。”姚广孝再次奏道。
“萧爱卿何在?”皇上一听,对,这事必须得让萧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