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功臣面圣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我的姐夫是太子最新章节     
    朱棣立即下旨,征募医户。

    解缙等人得了这奏报,却也大惊。

    回到文渊阁。

    解缙便笑吟吟地道:“真是没想到啊,这活人无数的,竟是个秀才!由此可见,还是读书人治国平天下啊,倘若当真能活人无数,倒也教人不敢小觑了,只怕到时,这个叫李文生的秀才……当真要重赏了。”

    胡广和杨荣都不约而同地点头道:“十数万人的性命,命悬一线,都在这读书人的手里了。”

    解缙笑了笑道:“此人是松江府人……嗯……”

    他顿了顿,接着道:“松江府也是文风鼎盛的地方……”

    他沉吟着,想了想,又道:“老夫就修书一封,给这李文生,好好勉励他吧。”

    胡广和杨荣心里都苦笑。

    解学士这个人……还是很‘实在’的,但凡对有前途的人,尤其是这种可能有前程的人,往往都会大加拉拢,表示关心。

    这就好像每一次科举之前,解缙都会和一些各地的才子们打成一片,表示友好,等这些人金榜题名,入朝为官,他便又以长辈的身份提携。

    人家还未做官,就已是解缙的人了。

    如今这解缙又故技重施,只让胡广和杨荣二人觉得苦笑以对。

    在他们看来,大学士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即好,结党看上去风光得意,当今陛下固然不是太祖高皇帝,可终究难免将来落人口实。

    胡广还是忍不住道:“解公,那秀才济世救民,固然是好,可实在不必与他有什么瓜葛,我等乃是大学士……”

    解缙似乎听出了胡广的弦外之音,他微笑道:“提携后进,有何不可呢?我等成人之美,又怎可心怀他念!”

    胡广心里摇摇头,似乎想到了杨荣的提醒,便没有再说什么:“且等等成效再说吧。”

    私下里,胡广一脸担忧,终于忍不住,对杨荣道:“解公在陛下面前,还质疑是否是虚报,转过头,却又有招揽那秀才之意,哎……真是一言难尽。”

    杨荣意味深长地道:“解公是大才子……”

    此言一出,胡广不说话了。

    这番话,若是别人口里说出来,当然是夸奖,毕竟对读书人而言,被人夸为大才子,绝对是一桩美事。

    可杨荣这言外之意,却很明显,对于文渊阁的同僚们而言,大才子可不是什么好话,才子往往放荡不羁,自视甚高,笑傲王侯。

    可偏偏,你解缙是大臣啊,国家栋梁,要求的是谨言慎行,是行事周密,处理问题时能雷厉风行,这天下大事,可不是恃才傲物的大才子能处理的。

    因而,名为褒奖,实则却是让胡广认清现实,有暗讽之意。

    胡广无奈地叹了口气,一时也哑口无言。

    另一边,解缙却是兴致勃勃,提笔给这李文生修了一封书信,对他不吝溢美之词。

    这言辞之中,颇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又少不得勉励他,好生济民,暗示将来必有大用。

    一般情况下,像他这等大学士,突然关心一个小小秀才,那秀才必然大喜过望,等这秀才立下大功,入朝为官,也算半个解缙的门生了。

    修完了这封书信,解缙似乎还觉得意犹未尽,沉吟片刻,索性便连那县令刘胜也修上一封书信。

    他虽对刘胜不喜,可若当真有功,这刘胜将来怕也有一桩前程,这等邀买人心的事,根本不需花费成本。

    于是他便又提了袖子,奋笔疾书,修下书信,教人送出去。

    一切妥当。

    解缙洋洋自得,忍不住自鸣得意,想到即便没有太子,自己这文渊阁大臣,天下读书人众望所归,人人都知自己的才干,只可惜,太祖高皇帝已废除了宰相,若是宰相之位还在,自己便是当朝宰辅,真正是天下政事都由自己的门下出去,万人拥戴。

    ……

    张安世这边,打探了这大疫乃是天花,也不敢耽搁,直接去寻太子,当面就道:“姐夫,姐夫,你可知道,我这里有防治瘟疫的办法……”

    朱高炽此时正忙得焦头烂额,看张安世一眼,苦笑道:“什么办法?”

    “牛痘……可以防疫。”张安世正待要细说。

    谁晓得朱高炽道:“是不是先让牛染疫,然后从中提取它的痘液,再植入人的身体里?”

    张安世惊讶道:“姐夫怎么知道,姐夫莫非你也是……”

    张安世心里的震撼可想而知,卧槽,莫非是双穿?这姐夫是扮猪吃老虎?

    只见朱高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张安世:“你也听说了松江府华亭县那边的事了吧?有秀才用此牛痘之法,可使人免除疫病?”

    张安世:“……”

    朱高炽道:“这个读书人,真是了不起,现如今……已有快马日夜兼程传来消息,他的办法,果然有效,现在医户们已分赴各地,按着他的方子,给人植牛痘了”

    “好啦,好啦,安世,本宫还有许多事要处置,现在虽有了办法,教人长出了一口气,可眼下许多善后的事还要料理。这些日子,你可别胡闹,老老实实地呆着,别染了疫病,那秀才的防疫之法,只可防,却是治不了的。”

    张安世这才恍然大悟。

    心头同时却是想起了另一件事情。

    莫非是他从前……写去图书馆里凑数的书,还真有人看了?

    可明明图书馆那边都说,几乎无人去看的。

    不过既然有人已经料理,张安世倒是淡然了。

    只要有人处理就好,少死一些百姓,他已很欣慰了。

    人要有道德感嘛,总不能事事都想着自己的好处,如若不然,那还是人吗?

    只是几个兄弟都出征走了,张安世不禁感觉有些寂寞,似乎眼下唯一还能和他凑一起排解寂寞的,也就只有小外甥了。

    可惜小外甥的三观有些不正,锱铢必较,这不禁令张安世为之忧心。

    要让他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才好。

    …………

    此时的华亭县。

    一批一批的医户已赶到,紧接着,他们在得到传授之后,便火速奔向其他各州县,进行推广。

    李文生现在教授防疫的地方,已经从庄子里换到了县里的县衙。

    毕竟指望他亲自来防疫是不可能的,眼下他最大的作用,反而是教授一些防疫的知识。

    县令刘胜将后衙廨舍腾了出来,专供李文生来住。

    与此同时,李文生也收获了无数的书信。

    江湖是什么?江湖是人情世故啊。

    谁都看的不出来,这么大的功劳,在这小小的秀才身上,这秀才要一飞冲天了。

    几乎所有人……都对这秀才刮目相看,因此……夸奖的,想要结交的,借这秀才还只是白丁时先结个善缘的,数不胜数。

    “李生员,明日……松江知府要来,说要亲自见你。”

    “对了,这里还有户部右侍郎的一封书信,你要不要看看?”

    刘胜手里拿着一沓书信,又取出一封:“还有更厉害的,文渊阁大学士解缙,你知道的吧,此公似乎对你也是刮目相看,听闻……只是传闻……解公在陛下的面前,为你极力美言。陛下才下定决心,下旨命医户来此,听你传授这防疫之法……”

    刘胜说得吐沫横飞。

    说实话,他这个不起眼的小县令,现在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防疫的事已经铺开,大疫已经缓解。

    此时,他也不禁心热起来,这下真的是一飞冲天了啊,还真是多亏了这秀才。

    李文生没有刘胜所预想的那般表现得欣喜若狂,只一脸疲惫地道:“这些日子,我忙的焦头烂额,顾不上这些事。”

    “不是已传授了这么多医户了吗?怎么……”

    李文生摇头:“县尊,不只是防疫的问题,而是那本书。”

    刘胜不解道:“那本书?”

    “那本书既写了防疫之法,里头有有一句话,却教学生迄今难忘,那上头说:读书人当立不世功,效仿先贤,便要精通天下的学问,要懂得去钻研天下万物,了解万物的真相,这样才可以多加善用,利用这万物之理,去造福天下。”

    “从前学生对此话,嗤之以鼻,可这一次……才幡然醒悟,原来这便是此书作者的企图。县尊啊,我现今只晓得如何防疫,可这疫病从何而来,疫病到底又是什么,这牛痘之法,又为何可以防疫,这种种的事,却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说到这里,李文生苦笑,口里接着道:“论起来,在县尊的眼里,这是一桩天大的事,可实际上,学生不过刚刚入门而已,连天下万物之理都没有摸透,更别提提供万物去造福天下了,因此……学生这些日子,似开了一些窍,总是在想,这万物之理是什么,疫病从何而来……”

    刘胜听罢,不由道:“难怪你能有这真本事……只是其他人,你可以不理会,这解公……毕竟是当朝学士,而且万人敬仰,他如此青睐你,若是置之不理,总是不妥。”

    李文生继续苦笑着道:“学士身份卑微,家境也贫寒,学士说句实在话,这等事,还从未遇到过。”

    “这个好办。”刘胜想了想道:“那就老夫给你回书信吧,老夫以你的名义,你的字迹,本县看过,说起来,本县对行书之道,颇有几分心得,其他的事,你便一概不理,本县来应酬。”

    李文生知道这是刘胜为自己好,对于这天下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而言,这绝对算是一桩天大的喜事。

    刘胜的美意,他也不好拒绝。

    于是李文生微笑道:“那么多谢县尊。”

    “哪里话。”刘胜欣赏地看着李文生道:“单你救活了本县这么多的百姓,便是本县的再生父母。”

    这是实在话,也是刘胜的真心话!

    于是刘胜便不再打扰李文生,而是将解缙的书信又看了一遍,细细思量片刻。

    便提笔,以李文生的名义开始回信。

    这信中,难免有刘胜久在官场的阿谀奉承,什么平日里多看解公文章,这才明白读书做人的道理,方才能施展平生所学云云。

    又有解公垂爱,学生喜不自胜,愿为解公分忧之类的话。

    这一番集古今马屁精大成的书信写完,又看了两遍,刘胜喜滋滋地摇头晃脑,眉开眼笑地自言自语道:“哈哈……解公得了此书,只怕少不得要多提携这李秀才了,老夫也算是做了一桩好事了。”

    …………

    在许多医户的努力之下,总算……这大疫开始慢慢缓解。

    南京城内,又恢复了平静。

    朱棣见了各地的奏报,自是龙颜大悦,又召来百官。

    解缙则上奏道:“陛下,此次多亏了华亭县生员李文生,臣窃以为,此等人才,实为朝廷栋梁,今他立下此等大功,何不将他召来京城,如若不然,这样的人才,实在可惜。”

    救活了这么多人,给朝廷解决了如此大的麻烦,即便是解缙不说,朱棣也一定要召来京城,好好赏赐。

    而解缙也愿意借此推这李文生一把,从此之后,此人若是能成为他的门生故吏,那就再好不过了。

    何况这李文生已有了回应,李文生的书信里,对他甚为仰慕,这当然也令解缙很是满意。

    朱棣颔首道:“那就立即下旨,让他入京。”

    群臣纷纷附和,不管怎么说,此人的功名虽低,却总算是给读书人长脸了。

    于是人人庆贺之间,朱棣也不由得飘飘然。

    随即,他的目光看向了朱高炽:“这些日子,太子也辛苦了。”

    朱高炽忙起身,道:“儿臣不敢当。”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

    他现在确实是对朱高炽的表现很是满意,除了这小子过于肥胖之外,其他都好。

    日子过得很快,等又过了一些时日,李文生便进京了。

    当他出现在南京城外驿站的时候,朱棣得知,沉吟着,便又召来大臣,道:“李文生入朝,朕等他许久了,如此大功,当为天下读书读书人楷模,太子……”

    朱高炽连忙道:“儿臣在。”

    朱棣道:“你去迎那李文生吧,噢,张安世在做什么?这个小子……没有游手好闲吧。”

    朱高炽道:“父皇,安世近来还算乖巧,闭门不出,平日里也只和李希颜先生,以及胡俨往来。”

    朱高炽自个其实赶到很欣慰,至少最近这妻弟很踏实,身边的人也都是踏实的人,让他很放心,因此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可朱棣的脸色却不好看了,心里嘀咕:“哼,这游手好闲的狗东西。”

    当然,这只能在心里说,面上却是带笑道:“唔……倒也难得,教他也与你一道去迎接李文生入城吧,李文生这样的大才,他该多亲近亲近,要让他好好学一学,什么叫尽心王命。”

    朱高炽便拜下道:“儿臣遵旨。”

    解缙站在一旁,眼红耳热,这李文生可是他的人了,人家都已经喊他恩府了,他又在朝廷这儿为李文生美言,这样的好事,怎么能少得了他?

    于是解缙道:“陛下,臣有不情之请?”

    朱棣道:“解卿也想去?”

    解缙道:“陛下圣明,这李文生其实……”

    朱棣瞥了解缙一眼:“其实什么?”

    “其实与臣颇有一些旧情。”解缙此言一出……

    许多人都不由得看向解缙,而后都露出了羡慕之色。解公果然是士林领袖,无数读书人敬仰。

    朱棣道:“哦?朕倒是没有听说过。”

    解缙很享受这种感觉,诚如杨荣对他的评价一样,他是一个‘才子’。

    朱棣道:“莫非此人有此学识,还是解卿家的指点吗?”

    “臣不敢。”解缙道,他故意含糊过去。

    朱棣便道:“卿既要和太子同去,那便同去吧。”

    说吧,便没有再没多说什么。

    ……

    张安世得了东宫的消息,自然是一脸不太情愿的样子。

    好端端的,去迎接个秀才,那秀才自己不会进宫吗?

    我张安世都没有这个待遇呢,果然……厚此薄彼啊!

    心里腹诽一通,可还是乖乖的大清早就去了东宫报到。

    等到他到的时候,朱高炽已穿好朝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

    见张安世衣冠不齐,便上前给他正了正衣冠,口里道:“你怎么就没有一个正形呢?平日里服侍你穿衣的人也太笨手笨脚了。”

    张安世很随意地道:“姐夫,我不喜欢别人伺候我穿衣,总觉得怪怪的,穿衣这些是都是我自己动手的。”

    “这麒麟衣在你身上,真是可惜了。”朱高炽倒没有责备,而是笑了笑道:“待会儿要知礼,知道吧!不要丢了份,还有,不许胡说。”

    张安世点头道:“姐夫放心吧,说起人情世故……”

    朱高炽一听他这话,就立即道:“算了,你什么话都不许说,只要笑着就成,那秀才是国士,父皇命我们出迎,也是以国士之礼相待,决不可怠慢了。”

    张安世苦着脸道:“那我不是成了哑巴?”

    朱高炽给张安世整好了衣冠,拍拍他的肩:“等回来,你和姐夫随便说。”

    说罢,又不由感慨道:“解缙倒是真有本事,现在外头都传,那秀才是他的门生……”

    虽然有时对解缙的做法不喜,不过朱高炽性情宽仁,此时接触了不少人,这些人暗地里都将解缙和李文生的事传为了一段佳话,倒也让朱高炽爱屋及乌,产生了不少的好感。

    张安世当作没听见,只偷偷做了个鬼脸,学着朱高炽的模样,嘴巴一张一合。

    准备妥当,朱高炽便上乘辇出发,张安世则挎着刀,精神奕奕地骑马在侧。

    而此时,解缙已在东宫外头等着了,一时之间,锣鼓喧天,禁卫开道,一行人热热闹闹地赶往东安门。

    在这等了片刻,就有詹事府的属官匆匆而来:“人来了,人来了……”

    于是朱高炽上前,这李文生看上去很朴实,显然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听闻当朝太子相迎,手足无措地行礼。

    朱高炽后头的张安世就没有那么多礼仪了,只打量着这秀才……心里却忍不住在嘀咕,是他读了我的书?

    就在张安世想说点什么的时候,解缙却已上前,亲昵地拉住了李文生的肩膀,又用手拍了拍李文生的手背,亲切地道:“李文生……好,好的很,年纪轻轻,真是俊杰啊,你不必紧张,你是大功臣。”

    李文生看解缙亲切,确实让他心情缓解不少,这才想起要行礼,便又匆匆地向解缙行了礼,而后才被人请进了为他预备的轿子。

    一行人又浩浩荡荡地赶往午门。

    到了午门的外头,所有人都下了车轿,准备入宫,朱高炽则是走在最前面。

    张安世跟在后头,低声对朱高炽嘀咕道:“姐夫,我有一个事,藏在肚子里,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高炽却道:“那就别讲了。”

    张安世急了:“姐夫,你怎么不按常理出牌。”

    朱高炽谨慎地道:“这是宫中,隔墙有耳不说,何况……现在你我奉旨行事,你怎的总是这样多事?”

    “好了,今日不许你开口说话,你再闲言碎语,回去你阿姐收拾你。你该学一学那李文生,他此等大功劳,却也谨言慎行,你多学学是好事。”

    “我学他?”张安世瞪大了眼睛,手指着自己。

    朱高炽却在此时道:“扶我一把,我腿脚又疼了。”

    张安世便不敢啰嗦了,他怕继续说下去,姐夫的心脏病也要跟着犯了。

    他还是很心疼这个真心真意对他好的姐夫的,于是便不再多言,老老实实地搀扶着朱高炽,一步步地往大殿去。

    ……

    解缙在后头,故意放慢了脚步,与李文生同行。

    他边走边看着李文生,微笑着道:“老夫收到你的书信了,你真是难得啊,读书之人……都该像你这般。”

    李文生很是紧张,只道:“多谢解公。”

    解缙心里想笑,此人书信之中说的热切,可当了面,却是寡言少语。

    当然,解缙对这样的人颇为了解,便又故意找话题道:“你平日里读书一定很用功吧。”

    李文生道:“读了不少。”

    解缙满意地点头道:“圣人的书读了不会错,这圣贤之书可以启智,你能有今日,与这些圣贤之书息息相关,将来切切不可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学无止境,知道吗?”

    他这口吻,完全是长辈教育自己的子侄。

    这是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李文生却是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解缙却是心想,此人人情练达上还有欠缺,不过不打紧,他应该知道老夫的意思。

    于是,便随朱高炽和张安世的后头入殿。

    殿中,朱棣一身衮服,早已和百官在此等候多时了。

    众人纷纷朝着那入殿的李文生看去,却发现这读书人,好像没什么出奇之处。

    朱高炽先上前行礼道:“父皇,儿臣迎李文生来了。”

    朱棣显然心情不错,哈哈大笑道:“朕久闻李文生的大名,竟也如此年轻吗?”

    他这个也字,让张安世觉得意有所指。

    李文生只觉得晕乎乎的。

    其实他不习惯这样万众瞩目的场合,此番来京城,除了他确实可能际遇改变,听许多人说,自己可能真要一飞冲天,他这贫寒出身的读书人,说不激动是假的。

    可与此同时,他也极想再看看……那本医书。

    此时只恨不得立即插了翅膀去图书馆,再将那本医书找回来。

    现在见到了传闻中的天子,又见到了一个个穿着朝服的百官,他一下子……脑袋一片空白,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自己……真的……发迹了。

    这样的风光,若是家中父母能见到……不知该有多欣慰。

    他颤抖着,拜下道:“松江生员李文生,见过陛下,吾皇万岁……”

    声音颤抖,激动莫名。

    解缙微笑着为李文生解围:“陛下,这李文生……第一次觐见,所以有些紧张。”

    朱棣颔首,喜道:“无妨,无妨,在这里没有这么多规矩,李卿家救活了这么多人,挽救了无数生民的性命,此等大功,足以名垂青史,今日无论怎样失仪,朕也绝不怪罪,来人,给李卿家赐座。”

    早有宦官预备了锦墩,搁在了李文生的身后,李文生瑟瑟发抖地欠身坐下,随即道:“多谢陛下。”

    朱棣凝视着李文生,便又道:“解卿家说,你之所以有此才能,是因为平日读书破万卷,是吗?”

    李文生期期艾艾地道:“陛下,草民……草民确实看过一些书,实在不敢自称是读书万卷。”

    朱棣笑道:“没想到,李卿家倒还谦虚,不过读书总是不坏的,卿家平日读什么书?”

    “多是四书五经。”李文生如实回答。

    朱棣眉一挑,忍不住道:“四书五经中也能学到这样的本领吗?”

    “不。”李文生摇摇头:“陛下,臣平日读的虽都是四书五经,可这救治之法,却是从一部书中学来的,此书……实是令学生受益匪浅。”

    朱棣顿时来了兴趣,凝视着李文生道:“是吗?是何书?说朕听听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