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大明宝钞
作者:风疏竹   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最新章节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谈完生意就回客栈,此时已是晚饭时候,吃过晚饭洗漱一番等等,在此略过。

    一夜无梦,又到天明。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来准备出发了。

    这是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54天,我们路过的荔溪口,在明朝,属于辰州府管辖范围。

    我们在前边曾提过,辰州天下府,一府管沅陵、泸溪、溆浦三县。

    沅陵古城左边是上游无数溪水汇流而成的河流,右边是酉水,两河合抱沅陵古城,汇合就成了沅江。

    沅江浩浩荡荡向西南方向前进,所过之处,路过的山峰不断有溪水补充注入沅江。

    荔溪口就是位于荔溪河入沅江的出口而得名。

    后来,人们由于发现了盘古洞,就把沅陵古城的西南部,东接麻溪铺镇,南连筲箕湾镇,西邻泸溪县武溪镇,北与太常乡接壤,方圆约20公里的地域,命名为盘古乡。

    此是后话。

    言归正传。

    我们吃过早饭,离开荔溪口沿着古道,继续出发。

    我们穿行在峡谷中,只见群山环耸,长林密竹,这时太阳还未出来,峡谷里飘荡着薄薄的晨雾。

    一开始还可以看见溪流,走着走着,不见了溪水,却可以听见水流动的声音,溪水隐入野林乱草中了。

    晨光中,一行人在古道上有序前行,我坐在一辆牛马上,萧遥剑伴在牛车旁步行。

    我们看见古道的一边,堆满了层层的落叶,另一边满布乱石,上面长满了厚厚的、黄中透绿的苔藓。

    萧遥剑手指着石上长着苔藓的那一边,对我说:这边是溪流,在丰水期,水会漫过石头。

    我点点头,认同他的说法,那些苔藓,就是证明。

    走着走着,只见前边古道连接着一条小石桥,桥洞弯弯地横跨在长满苔藓的乱石上。

    这时,太阳出来了,金色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桥下的乱石上,苔藓发出了耀眼的黄绿光芒。

    走近石桥,桥面铺着长石条,这是一条能走车马的石桥,桥头竖立着一面黑石碑。

    萧遥剑把我从牛车上抱起,快步走到石碑前,我俩要看看上边都写了啥内容?

    我们快速地阅读了石碑上刻着的字,原来这石碑是一座功德碑,上面记录了这座石桥在某年月曾被山洪冲毁,后来人们集资重修,功德碑上记载了当初捐资的名录。

    某茶坊五两,某银号六两,某铺一两二钱,骡马店四钱,宋陈氏五钱,陈张氏三钱等等,粗略计算,捐资人数超百人次。

    上边的某茶坊,就是指制茶卖茶一体的工作坊;某银号,就是古代的金融机构,即钱庄,能给人们提供货币交易和储蓄服务;某铺,就是卖货的店铺;骡马店,就是出租骡马服务的店铺;而宋陈氏,应是嫁入宋家,娘家姓陈的媳妇;同理,陈张氏,就是嫁入陈家,娘家姓张的媳妇。

    萧遥剑对我说:看!这里捐资的人中,最多是姓宋的人,然后就是姓陈的人!

    我知道萧遥剑有一目十行的能力,他看过的文字,就像被录入了电脑系统一样,在他的脑海里迅速被整理、分析,并得到结论。

    这里距离人居的地方,最近就是荔溪口古镇,换言之,这桥的重修捐资人,应该大多数都是荔溪口古镇的居民。

    事实上,荔溪口古镇有九成人口是苗族,以宋姓为第一大姓,占总人口的三成比例;第二大姓是陈姓,占总人口的二成多比例;这两大姓氏,已经占了古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看捐款名录,就可以发现,捐款金额真是多少不拘!

    做生意的店家捐的金额会大一些,而个人,捐的金额相对少很多;多有多捐,少有少捐;多多少少,都一一同列!

    功德碑上的两,应是指白银几两,而非金子;而钱,就是指铜钱了;二钱,就是两个铜钱,四钱,就是四个铜钱,如此类推。

    话说回来,明朝的货币,主要有金、银、铜钱几种。

    铜钱以文为单位;两、钱、文是货币单位。

    明朝一两白银等于一贯铜钱,一贯铜钱即一千文铜钱,故一千文铜钱又叫做一吊钱。

    一两银子等于10钱银子,等于100分银子,又等于1000文铜钱,即一贯。

    明朝初年,明太祖下旨规定,一两黄金等于四两白银,四贯合黄金一两;而且明朝廷不允许民间用金银进行交易。

    但是在民间,黄金还是属于比较贵重的硬通货;民间,一直偏向以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的兑换比例。

    一贯铜钱的重量,约等于现代的六七斤重,还是蛮沉的!

    我记得在现代生活的时候,曾看过一部很出名的诙谐剧,叫《十五贯》,那是明末清初的一部名剧,剧情转折复杂,是罗生门式的冤假错案,案情围绕着争夺十五贯钱展开。

    人们常说听故不驳故,看剧时,看得惊心动魄的,但是回头一想,一贯铜钱的重量就六七斤重,十五贯钱差不多就是90至105斤!应该要放在小车才推得走了!

    如果兑换成白银,就不同了,只是十五两白银。

    明朝的一两的重量,相当于现代的37.3克重,那么明代的十五两白银就是现代的559.5克,还是可以放在身上带着走的。

    那时候看到剧中的角色:无赖娄阿鼠潜入那人家中,偷了十五贯钱,揣入衣袋中,然后飞檐走壁,现在细想起来,才知道被骗了,觉得十分可笑!

    古代的人,出门总不至于每人推着一部小车来装钱,为了应对买卖交易的需要,古代的中国人早就有了“纸币”的概念了。

    最早是西汉政府在公元前119年,发行过“白鹿皮币”;到了唐代后期,人们使用过具有现代汇票性质的“飞钱”。

    中国最早的真正纸币,诞生于北宋,叫做“交子”。

    交子最早时源自四川,那时候,四川使用的是铁钱,铁钱外形大,十分笨重,三五枚都很难带在身上行走。

    为方便采购交易,是由十几家富商联合发行了“交子”。

    交子用一种较少见的色纸印造,票面印有屋木人物图案,有铺户的印记、密押,成为有统一样式的票券。

    后来,官府见交子的方法十分可行,就收归官办,由官方统一发行。

    不得不说的是,那时候交子的发行,是严格遵守了纸币的发行制度,不但设定了发行限额,还规定了流通期限,一般是满二年,就用新的交子更换市面上旧的交子;最严谨的一点,就是交子的发行,是有发行准备金的,即每一张交子的背后,都有真金白银作背书。

    后来,到了南宋,也发行了纸币,不过,各地的纸币有不同的叫法;在东南诸路行使的叫行在会子,两淮地区的叫淮交,两湖地区的叫湖会,这个时候,四川交子改称为川引。

    人们深知纸币的方便,这时,北方的金人,开始印造了一种叫“交钞”的纸币。

    元朝占领了中原后,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

    到了明朝,明太祖效仿元朝,也发行过纸币!

    洪武八年时,明太祖下令发行了大明宝钞,大明宝钞是用桑皮纸为印钞材料,好大的一张,规定了金银与宝钞之间的兑换比率为“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即是说,一张宝钞相当于一贯钱,即一千文、白银一两;四张宝钞值黄金一两。

    明朝政府还下令不准民间使用金银用于交易,明朝政府此举意在将民间的金银收归国有。

    大明宝钞确实便于出外旅行商用携带,但是明朝政府发行的大明宝钞,并没有实行严格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人们用真金白银兑换了宝钞,换入朝延的金银并没有用作宝钞的备用金,而是挪作国库等各种用途。

    大明宝钞,想印就印,不够再印!

    纸币盲目的发行,只会引致通货膨胀!

    洪武八年,即公元1376年,宝钞刚发行时,一张宝钞相当于铜钱1000文;仅仅过了十五年,即公元1391年,是洪武二十三年,一张宝钞只能折铜钱250文!四年后,更跌为160文。

    永乐年间,朝廷颁布旨意,强推宝钞,对拒绝使用宝钞者要治罪,甚至全家充军。

    没有真金白银作背书的大明宝钞,不断贬值,到了公元1448年,一张宝钞只折铜钱二文!

    再后来,宝钞一文不值,到了掉在地上,人们都懒得弯腰拾取的地步!

    明朝这个纸币贬值的历史,熟识明朝历史的我,是知道的!

    我早就告知凌轩,只有金银才是到处通行的硬通货,所以凌家人一路迁徙,仔细计划,仅兑换足够使用的宝钞便于路上使用,金银都随身秘密携带。

    明朝的云南,幅员广大,少数民族众多,直到元代,政府仍允许当地人使用贝币,就连赋税,也可以贝币折算缴纳;而贝币与黄金的折算比例是,150个贝币可换黄金一钱。

    云南这种使用货币的状况,到了明初,仍然继续。

    将来到了云南,金银是可以发挥它的巨大作用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