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老道长、三叔、凌轩和我,在松谷草堂的后院侧厅里聊起明代的医卜相巫之术,老道长说,明代是医卜并设,两者处于同等地位;明代的好医生,可遇不可求。
当我听到老道长说,明代的中医,对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并不执行,一般多采用切脉,当病人是贵人或妇女时,望、闻更用不上了,单凭问、切就断症。
我感叹地说:病了还在讲究男女授受不亲?
老道长说:瑶瑶,凌轩当你宝贝,到处捧着走,如果能把你装扮成男孩,可以避免闲言杂语。
明代妇女把贞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如果女子不小心被人碰触,可能会因此让她受不了世俗的非议,不得不选择自杀。
我摇了摇头说:唉!生命都没有了,其他各种,毛之焉附?
当然,以我这个现代的女性思想,去适应一个古老封建社会的制度,还是需要时间的。
怪不得老道长曾说我将来可能会长成一个女汉子,以我这样专注做事、但不拘小节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封建社会的小姐,更适合做走南闯北的马帮。
在明代,也许云南那边的广阔天地,才容得下我这个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人。
我在现代时,跟着大学游教授,即穿越回明代的老道长,做关于明代历史的课题时,曾做过关于明代妇女的资料收集。
儒家经典礼法,认为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凡女子都要读《女则》、《女训》等等讲解女德的书籍,这些书教导女子如何恪守妇道,如何保持言行的端庄持重。
汉代女性的贞洁观,被进一步系统化整理,增加了要求妇女要从一而终。
不过,汉代的妇女并不遵行,丧偶再嫁是很平常的事。
那些道学先生再三鼓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政府也开始对节妇烈女进行褒奖,这时,还是少有人响应跟随。
唐代,丧偶再嫁经常发生。据史料,唐代的公主寡居再嫁,就有二十余人,民间更不受管制了。
宋代理学兴起后,举着“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帜,要求妇女从一而终,还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道学家们除了继续坚持前朝代的一系列贞洁观,更增加了对寡妇贞洁的限制,不但反对寡妇改嫁,更反对男人娶寡妇。
但是宋代的贵族女性,再嫁的大有人在,即使在民间,再嫁还是有自由的,不会被视为污点。
到了明代,贞节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巨大的渗透力,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妇女身心都被全面禁锢。
明朝的女子,无论贵族小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接受贞节教育。
贞节在古代,都是针对妇女,是指坚贞的节操。
贞节不外乎三点:
一是保持童贞,即婚前不与异性发生性关系。
二是保持妇贞,即婚后只与丈夫发生性关系。
三是从一而贞,即夫在不改嫁,夫死不再嫁。
历朝历代的儒家、理学家都有对贞节都有宣传,但是到了明代,却得到朝廷自上而下的严格推广,甚至成为明朝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
明朝的节烈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
明代有一本书专门收集了古今关于女子言行品德的教诲,以及朱元璋的马皇后的相关言行整合而成,叫《内训》,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的皇后所作,第三位皇帝即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
《内训》从女子的德行、举止、节俭等方面要求女子约束自己。
皇室就是社会的标杆,皇室如此重视女德,民间当然仿效。
不过,所有的一切,都是单单对女子作出要求罢了,对男子并无要求。
明代的男人多纳妾,妻子根本不能说不同意;还要为了保持自己的可怜地位和少少的话语权,装出贤良淑德、温顺安静的样子。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就命当时的翰林学士朱升等,修改《女训》,增加古代贤妃的事例,让后世子孙可以持守。
上行下效,一些名门大族也争相在家训或族规中,列有专门针对妇女的规定,强调夫为妻纲。
更有学者跟随统治阶层的口径,指出像忠臣不事二国一样,烈女应该不事二夫,即想堵死妇女改嫁的路。
朱元璋更大力提倡节妇烈女,除了精神上的引导,还许以物质奖励:“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你看,贞节还是有条件的,三十岁前夫亡,一直到五十岁后还未改嫁的,才可以向朝廷申请贞节表彰。
其实家族的人啊,才不管那个寡妇是怎样的感受,最关键的是,朝廷承认这个是节妇后,除了那块牌典,更重要的是最后那句“除免本家差役”。
这是妥妥的道德绑架和人身自由的限制,但这却是朝廷向人民鼓吹的风气。
为了全家人,寡妇必须要得到这个贞节牌坊!
妇女从小就被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
男权的世界,想以愚,作为控制女性的一个方便法门。
妇女们除了被教导顺从丈夫、儿子,还有就是做家务、女红;结婚后的女子更是需要操持家务、管理家庭,特别是会下厨房。
那时候的女子日常单调,为避免不必要的事端,足不出户,在家修心养性,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什么叫节妇烈女?
节妇烈女的先决条件是丈夫死亡;夫死时,跟随丈夫到地下的为烈;不嫁继续供奉翁姑为节;第三点还要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端庄,没有能被人诟病的地方。
上述的第三点,就是严格要求寡妇要注意避嫌,即使是自己儿子、侄子、叔伯兄弟等等男性亲戚,只能在人多的公堂议事,不能单独私下秘密说话。更不要说在街上遇到异性了。
寡妇基本上就是开启了生人勿近的模式。
寡妇在丈夫死后,要么成为节妇,要么就是别人眼中的荡妇。
非黑即白的世界,却单单针对女性而言。
古代有史料专门统计节妇烈女的。
周朝的时候,节妇为6,烈女为7,总共是13人。
秦朝的时候,节妇为1,烈女为0。
之后的汉、南北朝、隋唐,节妇忽然多了起来,各有20多至30多人;烈女各有19人至29人不等。
到了五代,节妇2人,烈女为0。
及到宋代,节妇有152人,烈女有122人,总数一下子上升到274人。
金代烈女28人。
到了明代,你猜数据变成多少?
你一定猜不到!当时我作数据收集时,都为明代的节妇烈女人数之多感到吃惊!
明代的节妇有人,烈女有8688人,总数是人。
明代的节妇烈女,有史料记载的,数量冠绝古今;明代留存到现代的节妇牌坊和贞节碑也有很多。
而那些专为贞妇烈女立的贞节牌坊,更是对其他妇女的一种实物暗示。
明代妇女在全民提倡贞烈的观念洗脑下,明代贞女烈女的数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明代全民将贞操情结,达到了疯颠的状态。
明太祖驾崩时,留下遗诏,将自己的妃子全部绞死陪葬,明太祖是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女人全部变成烈妇。
明太祖此行为,说明他并非只想愚民,而是他内心是完全认同女子的贞烈行为。
明代的贞烈观念,越演越烈,出现了贞女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贞女,是指没有结婚的女子,自愿守节,不再结婚。
这种贞女现象在明清两代还受到朝廷的表彰,得到儒家士大夫的点赞。
受贞女观念的影响,更有女子与某男订立了婚约;不料未办婚礼,未婚夫突然死亡;未婚的女子还未来得及见上未婚夫一面,却要为他守节;甚至用殉情的激烈做法,来表达自己的忠贞。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激烈方式表达自己忠贞的女子,其实并得不到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的认同。
事实上,男女双方仅有一纸婚约,并无婚姻之实;男女双方家庭都未得到什么具体的利益,都希望将损失减到最低。
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女子,已深陷入又难之地,而似乎唯有贞女,才能表示自己的高尚情操;所以这些未婚的女子会抗拒家人的拦阻,一意孤行,实现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其实对方于她来说,只不过是有一纸婚书的陌生人而已。
这种不惜牺牲自己,来完美道德理想的做法,虽惊世骇俗,却不料如烟花窜空,一瞬则化为烟尘。
古代的节妇烈女,终其一生,隐忍压抑,只为得到别人的认同;她们用青春和生命来实现矢志不渝,却不知道其实自己只是被道德绑架了一生。
曾有一个现代的学者说过这样的话:贞节被重视的时代一定是社会不讲贞节的时代。*
哈哈哈!说得真是大实话!说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