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这节讲到了水循环。
郭老师:“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资源,地球表面72%都是水,大部分是海水。这些水里,淡水资源仅占0.5%,近70%的淡水资源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冰层中。”
“其余多数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利用。人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所有陆地生物,包括人在内,需要依靠这些淡水资源生存。”
郭老师对淡水资源做了介绍,说了地球现在缺乏淡水资源的情况。
对海水不理解的人惊讶,原来地球看起来就像一个水球,但很多水都是不可以直接利用的。
这样看的话,能直接用的水也太少了。
一直想着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听完也震惊了,这和他们原本想的不太一样。
唐朝。
李世民想到裴姝他们学校里很多地方都贴着【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突然理解后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宣传了。
后世人口这么多,不节约用水的话,确实不够用。
尤其是Z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人口这么多,水资源肯定是短缺的。
想到之前看到的后世的高科技,基本上都是让他羡慕的,没想到现代面临的问题好像也不少啊!
李世民抹了抹下巴,思索:从后面的淡水资源分布来看的话,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啊。
他对这方面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起码大唐境内的部分地区还是有点了解的,有的地方确实缺水,干旱严重。
看了世界地图,感觉Z国境内的淡水资源还是太少了。
一直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可不是嘛,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江南水乡,不缺水。
那些人应该不了解他们荒漠地区的环境吧,喝水都费劲,更别提洗澡洗衣服了。
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郭老师:“淡水基本来源之一是水循环,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里面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北宋。
听完水循环的过程,赵匡胤可算知道为什么之前听到小日子往大海里排放核污水,有学生会那么气愤了。
裴姝当时给他们做了一个比喻,核污染物是比屎恶心,比断肠草、鹤顶红还恐怖的存在,可以影响生物几十年、几百年。
往大家赖以生存的海洋里排毒,这事做得真的是丧心病狂。
很多人都想起了这件事,他们对小本子这种行为也觉得有点恶心了。
庆幸没和他们生活在一个时期。
南宋。
何承天喃喃自语:“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憔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旱不为减,浸不为益。”
看来前人们总结的还是基本没问题的,虽然和后世的说法比起来没那么全面,但太阳在水循环里面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
何承天边听,边把自己思考漏的东西赶紧补上。
自己一定要把关于天文的书写得更全、更详细。
讲完水循环,郭老师补充了一点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郭老师:“我国地大物博,国土广袤,但人口密度大,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大,时不时还面临洪涝灾害的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则水资源匮乏,缺水严重。”
“水资源分布不均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1952年开始,我国就开始规划南水北调工程,一个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直播屏前听到郭老师讲的话,很多人表示赞同。
北方人:所以我们一直挺羡慕江南地区的,一点都不用担心水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喝口水都费劲。
南方人:洪涝灾害确实挺频繁的,要可以的话,挺希望那些多余的雨水能去缺水的地方。
秦朝。
秦始皇听到【南水北调】四个字的时候已经有点惊讶了,局部地区南水北调吗?总不能是全国性质的南水北调吧?
要真是这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多了,难度可比修建万里长城还要高很多倍。
即使后世的很多技术已经十分高超了,这种工程也很难做的。
郭老师:“这个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从2002年开工到现在,已经走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就说从一个人出生,也已经有20多岁了。”
“2002年东线开工,起点是长江下游的扬州,终点在天津,供水范围涉及到苏、皖、鲁、冀、津五个省市,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
“京杭大运河源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经隋朝扩建,元朝翻新,在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的时候被纳入了东线工程。到今年,东线已经完成了很多个阶段供水任务。”
春秋时期,吴国。
阖闾感觉很奇妙,他们修邗沟是为了攻打齐国。
结果历经千年后,这条河还能发挥作用,这是他想不到的。
元朝。
郭守敬看到东线利用了京杭大运河的时候,心情也是有点奇妙。
这算不算自己间接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这么想的话,南水北调可不仅仅是从现代开始了。
想到这里面还有自己的功劳,即使自己看不到,但郭守敬还是挺高兴的。
郭老师:“2003年中线开工,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南阳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挖渠道,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供水,目前也已完成了多地供水任务。”
“西线目前处于论证阶段,还没有建设项目。计划将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几处的水用隧道方式调入黄河,简单来说就是从长江上游将水调入黄河里。”
“不过因为施工难度高、耗资巨大,黄河、长江的生态问题等多个原因,目前还在研究中。”
唐朝。
听完所有线路,李世民倒吸一口凉气。
配合着郭老师展示的工程线路图,他就能看出南水北调工程有多宏大。
难度真的太高了。
但后世几十年时间竟然已经完成很多个阶段性任务了,也得是后世有这个能力了。
要是把这个工程放在古代,比如说秦朝、隋朝这些时候,不知道得让这些朝代亡几次了。
不过李世民知道这个工程的意义有多大,要真能搞成,整个Z国可能不知道得富成什么样子。
可是这得花好多钱啊!一个不小心可能会出大问题的。
不过李世民想了想,算了一下时间。觉得后世还是有谱的,没说要一口气就要把三条线路都弄成。
郭老师:“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重大,一是为了改善民生,解决北方缺水问题。还有要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运河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水运历来就是我国比较重视的运输方式,所以这个工程的意义不是单单供水那么简单。”
隋朝。
杨广:可不是,我修大运河的目的可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虽然自己确实也存了享受的心思在里面,但主要还是为了运输资源啊。
哎,虽然运河的规模和南水北调比起来小很多,可杨广现在不太敢继续搞了。
后世这么发达都只敢一点一点来,他虽然自大,但也不敢说隋朝的能力比后世高。
郭老师:“南水北调还有一个目的是保障北方经济发展,促进生产。还有要改善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郭老师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几方面讲述了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明朝。
朱棣认真听完,觉得这个工程理论上来说确实很厉害。
他本来就在北方,北方缺水他能不明白吗?
要有这个能力,朱棣都想弄一个南水北调,不过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也只是想想罢了。
说实话,朱棣挺担心的。
某些地区一到冬天就结冰,到时候别说水能不能输送到目的地了,光说渠道面临的威胁就不小。
到时候不是白干了?难不成后世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很多人都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详细情况感兴趣。
后世尽搞这样的大工程,弄得很多古人心里忽上忽下的,同时有点羡慕现代有这个实力弄这些。
帝王们叹气:哎,不说了,先把经济还有简单的科技搞起来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