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的语文课。
宋老师:“昨天我们讲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文学史上另一颗明珠,宋词。”
“词,最早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在宋朝盛极一时。在唐朝,诗人多是皇室御用工具或消遣之物。”
“宋朝就不一样了,宋朝重文,很多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人都是词人,皇帝喜欢词,大臣也喜欢词,大家随便一想应该都能说出很多词人的名字来。”
唐朝。
李世民心想:这挺正常啊,一个人的治理能力和他的作诗能力又不是直接挂钩的。总不能因为写诗写得好就给他一个官当当吧?
当然,有能力又能写诗的人是例外。
可这些文人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写到诗里面吧,涉及到机密的内容还是得避避的。
李世民早就发现了,文人的笔有时候也像一把刀子一样,厉害得嘞。
要是正确的引导还好说,就怕文人动歪心思,给你黑的写成白的,白的写成黑的,那就有点可怕了。
尤其是影响力大的那些文人,号召力更是大。
北宋。
说到皇帝喜欢词,赵匡胤最先就想到了赵佶父子两,这不就是明晃晃点名吗?
皇帝也不是说不可以有爱好,可那些爱好只能当作副业,皇帝才是正职不是?
赵佶可倒好,完全反了。
写词作画样样飞起,皇帝做成一滩烂泥。
其实之前赵匡胤想过的,只要百姓或者官员都生活富足,精神也富足,那他们就会认同当下的统治者,好好生活,不会因为不满发起动乱。
结果百姓确实做到了,上层那些人却也跟着一起享乐,不负社会责任。
哎!
宋老师:“其中一个原因是宋代物质生活丰富,吃饱了是不是需要有点文化追求啊?当时没有网络,大家干什么呢?写诗词啊。”
“政治仕途不顺,写首词发泄一下;看到美景了,写首词记录一下;宠物真可爱,得为它写首词;想家了,写首词;恋爱不顺,也写首词。”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词人创造诗词就像我们发朋友圈、发视频一样,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写。”
历朝历代喜欢写诗作词的人:感觉你在点我。
学生们:我们发朋友圈可没想着让后世的人背诵,真是同为人,不同命。
宋老师:“今天就让我们先走近北宋顶流【苏轼】,看看他精彩又曲折的一生。”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治水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北宋。
苏轼兴致很高,没想到今天居然讲到他了。
【顶流】的意思他知道,从某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的。
原来在后世人眼中,他苏轼是可以被称为顶流的存在,真是令人高兴。
而且苏轼自己没算过,他居然可以和这么多人搭配呢,什么【三苏】【苏黄】【苏辛】【欧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的,组合太多了。
苏轼兴致勃勃地看着课件上那些关于自己的人物介绍,心里高兴极了。
苏辙有点头大,兄长是不是没看到【曲折的一生】这几个字啊?光看夸他的部分去了?
其实苏辙细想也知道,兄长肯定是得罪新党了,被人家参了。
早就让他要少说话,少说话,一定是他没憋住。
不过想着能憋住的话也不是自己的兄长了,苏辙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朝堂上其他人看着后世对苏轼的夸奖,心里有点羡慕。
能把苏轼称作顶流的话,说明这人在后世挺受欢迎的,自己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待遇呢?
部分人心里直泛酸水,看着脸上藏不住笑意的苏轼,很多人在心里唾弃了一下。
宋老师:“历代文人在被政治放逐的过程中,大都都没有放弃他们的精神坚守,可能也因为这样,这些人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足迹。”
“苏轼一生都在放逐中度过,却从没被生活击败,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写成一部流放日记,当然,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写成旅行日记。”
北宋。
苏辙:???一生都在放逐是什么意思?他兄长有这么惨吗?
他担忧地看着苏轼,想安慰一下自家兄长,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苏轼倒是没有太过悲伤或者激动的情绪,他比较想看看,后世是怎么给他的一生写一部日记的。
宋神宗赵顼有点心虚,不能吧?就算苏轼犯错了,也不至于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啊。
这应该是后世人比较夸张的说法吧?
宋老师:“苏轼1037年出生于眉州眉山,1056年进入汴京参加科考、任职,1071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排挤,自请出京,在杭州做通判......”
从眉山出发,走过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最后到了荒凉的儋州。
看着宋老师展示的苏轼任职路线图,纵横交错,很多人都看呆了。
这可真不是一般惨呐,简直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历史上能有这种经历的人应该很少。
秦朝。
秦始皇觉得苏轼这人其实挺有才的,可能就是性格太直了,直言不讳,什么都说。
做人不够圆滑,看看吧,前面得罪了新党,后面又得罪了旧党,简直两头不讨好。
不过乌台诗案的时候王党能替他出来说话,说明苏轼这人的品行还是不错的。
唐朝。
李世民看完苏轼的一生,觉得自己真的可以算得上心胸宽广了。
你看,魏征几次骂他,他可没贬谪或者外放魏征,还不是自己生完闷气后好好供着这尊大佛。
毕竟他知道魏征大部分时候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宋朝那些皇帝真不行,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他看苏轼挺聪明的一个人,好好培养的话不就是一个栋梁之材吗?
浪费,真是浪费。
杜甫:“苏老弟,你怎么也和我一样惨啊?”
哎!他抹了抹眼角,只觉得同病相怜。
不过苏老弟这人的心态真不错,即使身处逆境,做出来的词也充满了希望,不愧是豪放派。
北宋。
赵匡胤很气。
苏轼无论是前面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还是后面反对司马光打压新法,他都觉得苏轼没有做错。
王安石的新法好是好,早期确实存在弊端,等再成熟一点实施的话可能会好。
后面新法都有一定成果了,就不应该一味地否决啊。
明明苏轼提的建议都很好,结果神宗那个小王八羔子,该反对的时候不反对,不该反对的时候又反对,你可真摇摆不定啊!
也幸好宋朝重视文人,不然这个苏轼都不知道要死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