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如何实现伟大复兴,吴老师列举了Z国近几年的几项重要成果,能代表我国建设成就的。
吴老师:“神话故事里面的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以前可能就是一个神话故事。现在,我们真的实现了神话故事里面的一部分。”
讲到这部分,吴老师本人的语气是有点小激动的,被他的情绪所感染,部分学生也有点激动,因为关注相关消息的学生知道吴老师口中说的这些工程。
还沉浸在文明传承里面的众古人:???怎么回事,怎么感觉吴老师的情绪波动比刚刚还要大?
之前讲前面内容的时候就觉得吴老师够激情四射了,现在感觉更激动了呢。
这是想到了什么?
吴老师:“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句话吧?这真的不是在喊口号,而是我们实实在在做到了。”
明朝。
罗贯中:“啊?我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不过稍微夸张了一些。”
而且他说的是遇水叠桥嘛,普通的小江、小河上面叠个桥的话还是可行的。
他想到上次在物理课还是什么课上看到的那座河上桥,还有成昆铁路,他觉得自己在小说里写的场景算是真的实现了。
这不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典范吗?
挺好,自己写的夸张,却真的能有人做到,想想确实激动。
想到宋朝其实也建造了赵州桥、安平桥这样的大型工程,罗贯中觉得其实也还行,没完全被现代人比下去,还是有点可取之处的。
虽然他不是宋朝人,也不影响他为古人自豪,反正最后大家都是一家人了。
吴老师:“还记得那首诗吗?零丁洋里叹零丁。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这句诗用在这里可能不算准确。”
“但是想到我们在零丁洋里建造了一座跨海大桥,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想想还是激动的。”
“我们Z国人的基建基因,是血脉里流淌的。宋朝时期我国就修建了一座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安平桥,全长2255米。它还是中古时期现存最长的梁式石桥,这都是古人的智慧。”
“在那个基本靠人工的时代能修这么长的桥,足以说明我国基建狂魔称号之悠久。为了不给祖宗丢脸,我们是不是只能加油干?这不,港珠澳大桥来了。”
隋朝。
李春听到跨海大桥的时候眼睛一亮,那可是大海,把桥建在大海上,这难度可不是一般大。
他有幸去过海边,见过大海,知道海浪来袭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想到上次看到的高铁下面的桥,李春觉得那种桥的建设难度已经相当高了。
在海上建桥,怎么克服洋流冲击?用的是什么造桥手法?
他恨不得马上就能看到这个港珠澳大桥,毕竟连吴老师都如此激动,应该十分宏伟。
南宋。
文天祥刚听到这句诗的时候,总感觉十分熟悉。
等后面吴老师说出他名字的时候,他一脸恍然,原来是自己写的。
看着这句诗,他觉得估计是在一个非常不好的境遇下写出来的,基调太悲了。
听到自己被称为民族英雄,他有点惭愧。
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愧对这个称号啊!
参与捐款、建设、修复过安平桥的黄护、僧人智渊、赵令衿、黄逸响、黄韦等人则有点讶异。
没想到自己参与过的安平桥在后世还能保有名气,他们感到高兴,这相当于自己的作品了。
很多古人都来了兴致,跨海大桥,听着就不一般。
为了给学生们再次感受一下,吴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小视频,港珠澳大桥航拍。
裴姝很早以前就看过了,现在再看,还是觉得这个桥太壮观了。
视频介绍:【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伴随着讲解员的声音,是一条蜿蜒在碧色海洋上面的白色长桥。
它像一条巨龙一样卧在海面上,向远处驶去,一眼看不到尽头。
秦朝。
秦始皇看着这条大桥,向来波澜不惊的脸上浮现出震惊神情。
他有点不敢相信,他能让人在地面上修建长城这样的大项目已经够举世无双了。
而后世竟可以在海面上建造这么长的大桥,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后世的建造工艺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秦始皇看了后世的地图,这直接和大海对面的区域联系上了。
他明白为什么叫港珠澳大桥了,这桥真的联通的话,管理和发展对面就更方便了。
不光是秦始皇,所有古人都被震惊到了。
明朝。
朱棣看着这座大桥,想着都能连到港澳地区了,更远一点是不是也能做到。
要能建设一座联通到某岛的大桥就好了,这样可就好管理了。
倭寇时不时来侵扰大明沿海,这个岛成了倭寇的一个补给站。
如果能够让大明,喔,不是,华夏的军队直接管理某岛的话,倭寇就不会如此猖獗了。
本来他想的是大明有这个建桥能力的话就能派兵到岛上,想到大明没有能力。
他失望的同时也有点庆幸,后世应该可以直接管控某岛了吧?
看着这座视频里的大桥,很多人都在想: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才对。
他们觉得自己这个时期是最强盛的,和后世一比,还是差距过大了。
这样宏伟的工程,就算举国之力也造不出来。
感觉每隔一段时间,后世总能给他们一点惊喜和惊吓。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总投资约1200亿人民币,它位于珠江出海口,横跨伶仃洋,全长55公里。】
【从某港口人工岛开始,通过12公里的连接线,经东人工岛,进入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水下穿行近6.7公里。】
【由西人工岛进入22.9公里长的大桥,到达珠澳口岸人工岛,然后分流到两省。】
视频里一边介绍,一边还做了一个模拟的路线,又长又复杂的路线看得大家一愣一愣的。
不了解桥梁建造的人只感觉宏伟,尤其是看到投入资金如此多,他们嘴巴都合不上了。
懂桥梁建造的人也震惊,他们震惊的是长度和难度。
隋朝。
李春看着视频,心里的疑惑和震惊越发大了。
所以建桥的人到底是怎么克服各种施工难度的?
海浪、台风、海底地质、地形、材料等各方面都是难点,每一个点都难以克服,可后世硬是造出来了。
要不是这个直播屏不能穿越,李春都想直接穿进视频里近距离观摩一下了。
要说还是后世有足够的资金,不然是难以消化这个工程的。
等后面讲到桥岛隧结合的方式,李春懂了一点。
他摇摇头:“也只有后世有这个能力建设这样的大桥了。”
视频后面讲述了港珠澳大桥的影响,本来还疑惑为什么要如此劳民伤财、大费周章地建这座桥的人理解了一点。
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其它考量,古人觉得自己对后世的理解还是太少了。
明朝。
已经下过一次大洋的郑和是理解这个大桥的作用的。
这陆路可比海路要方便多了,而且看着这个距离,从内地过去另外一边得缩短多少时间啊!
他都有点羡慕后世的人可以从这座大桥上经过了,他也好想在上面走走啊!
看着视频里有人专门去参观这个大桥,很多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眼里都是向往,他们也只能用眼睛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