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于逆向思维的袁老却默默低头在田间,执着地开始了他的寻找,他像往常一样在学校的试验田忙碌。某天,他突然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有一株水稻长得特别好,鹤立鸡群,穗头很大,籽粒饱满,整整齐齐。】
中间穿插了一段人物采访。
袁老说:“我把它收集起来第二年种,种了一千把株,结果第二年长出来的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有一株像刚发现那株好,不像它老子一样长得好,我很灰心啊!
西汉。
泛胜之听着袁老的寻找水稻之旅,隐隐之中好像有点知道他在做的事情是什么了。
这不就是寻找良种吗?
【失望之余,他来了灵感:纯种是不会分离的,很可能自己选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个天然的杂交稻。从失败中回想,他再次坚定了方向。】
【他认定必然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如果要进行人工培育杂交稻,首先必须选出这样的雄性不育株。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几率为万分之一。】
听到这个概率的时候,观看直播的人都惊呆了。
在一万株水稻里面找到一株符合心意的,那也太难了吧?而且很多水稻一眼看上去长得都差不多,你怎么保证那株就是你想要的呢?
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太大了,也不知道他最后花了多少时间来做这件事。
也有人好奇,天然不育的水稻的话,还怎么让它生出子孙后代呢,这不矛盾吗?
视频里简单解释了一下雄性不育株的优点,听得大家云里雾里的,最后他们只记住了一个词“去雄”。
看到有人在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嘲讽他,说一个乡村教师挑战权威,多少人等着看笑话时。
西汉。
刘彻在心里嗤笑:你们这些人研究不出来高产作物,也不会转换方向,人家觉得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你们有什么资格嘲讽人家?
但是他又突然想到,如果他这个时候也有这样一个人在挑战权威,尝试一条大家不认同的道路,即使他不反对,估计也不会支持吧?
这样一想,他也有点敬佩袁老了。
看到袁老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被人看到,而且被人认同杂交稻很有发展前景的时候。
观看直播的人心里突然一松,觉得稳妥了。
明明根本不是一个时期的人,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种情景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情绪代入进去。
听到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的时候,有的人已经晕了,他们决定光看看人物的经历,不管里面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了。
西汉。
司马迁在认真研究着纪录片,觉得这种记录人物的方式还挺有趣的,能够概括一个人的经历,把他一生中重要的事情直白明了地展示出来。
他觉得这种方式和他写的某些人物纪传挺像的,不过一个是文字记录,一个是影像记录,显然影像记录看到的更真实一些。
不过很可惜,他们这个时期没有可以记录影像的工具。
贾思勰、徐光启等人则伸长脖子,试图牢牢记住里面提到的关于水稻培育的字句,这个纪录片还挺贴心的,做了一个动态的配图。
他们虽然不能完全看明白,但还是让他们对杂交稻有了一点比较具体的概念。
看到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受到支持,政府还给他下拨了四百元科研经费的时候。
观看直播的人心里的想法万千。
秦朝。
秦始皇看到科研经费,有点惊讶,原来后世搞这种研究工作是有国家财政支持的。
他细想了一下,考虑到后世的国家制度,突然明白了,他们这种研究属于为了全国人民,不光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这样的话确实有国家支持是最好的。
他们这些时期就不太一样,个人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是属于个人的,一般不会公开给其他人。
他想到了后世的人之前评价古代的科学技术被世家贵族垄断,这造成了知识传播的局限性。
一旦这些世家贵族出现问题,那些科研成果可能也就跟着一起不在了,更别提传到后世了。
就在观看的人以为杂交稻的研究会一帆风顺的时候,视频里突然出现了雷雨天气,同时伴随着解说人沉重的言语:
【1968年5月的一个夜晚,试验田里刚刚冒尖的小秧苗几乎被毁坏殆尽。这让研究小组的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实验推迟了三年之久。】
这话一出,大家都“啊?”了一声。
唐朝。
李世民脸上带着一抹焦急,心想:这也太可惜了吧?好不容易长这么大,结果就被毁了?这不会是其他人干的吧?
清朝。
雍正一拍桌子:这一定是别人干的,不然好好长在田里面的秧苗怎么可能突然就毁了?
搞破坏的人真是可恶,自己不去研究,也不让别人好好研究。
如果提前一年研究出这个杂交稻,就可以早一点让人吃上饭了,得救了多少人啊?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人力啊!三年啊!太可惜了!
看着好好的秧苗被毁,大部分人心里都觉得惋惜。
接下来,大家看到袁老他们团队组合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实验卡在了不育系上。
最后袁老总结出一个结论: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太近,导致遗传特质下降,必须换成野生稻进行远缘杂交。
为了寻找那株野生稻,袁老他们历时七年,辗转多地,经历了地震。最后在三亚一片水坑沼泽里发现了一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并把它命名为“野败”,这也是全球杂交水稻共同的祖先。
回研究所的几天时间里,他们把得到的种子用塑料薄膜绑在肚皮上,用肚皮的温度让种子发芽。
最后袁老及团队把野败无偿分发给全国十八家单位,并将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全国杂交水稻大协作的序幕拉开了,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其中。
之后就是杂交水稻在全国开始推广。
种植面积从1977年的210公顷一路飙升,1999年达到1760万公顷,到2006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76亿公顷。
这个过程看得大家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