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段话,观看直播的人若有所思。
秦朝,秦始皇:复兴中华民族?这从何说起?是因为Z国前的朝代很不堪吗?
唐朝,李世民:人民的军队,专门为了人民服务的吗?不为统治者,只为人民?
清朝,雍正:复兴中华民族,我记得我们大清后就是这个Z国了,能用上复兴这个词,我们大清在后世人的眼里是有多拉跨啊?不过我还挺喜欢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不是汉族,也不是满族,是整个华夏民族。后世的民族融合做得一定非常好。
直升机的画面还没看够,视频又变了。
先是一个远镜头,一条宽阔的大街上迎面走来很多支方方正正的队伍,随着镜头越来越近,古人们看到最前方的三人是之前扛着旗帜的三个人。
镜头拉近之后,激扬的女声响起。
【正在走来的十五个地面徒步方队,来自战略战役联合作战指挥机构,诸精兵总部队、院校科研单位等,这种组合方式体现了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这一转镜头,观看直播的人看到的就是方队的正面,队伍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只是观看就已经觉得一股压迫的力量从对面袭来。
秦朝,秦始皇:这些服装是不是就代表了不同军种,没想到居然还有民兵。
唐朝,李世民:后世还真的是做到了兵民一体,这种重大的活动竟能够让民众参与其中。
【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Z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阔步走来。】
就在众人沉浸在整齐步调的方阵中的时候,一声清亮的声音吓了他们一跳。
【正步~走~】
原来是队伍换了步型,由原来的踏步走换成了另外一种步伐。
士兵们的大长腿抬高后重重落到了地面上,这么多铿锵有力的步子一起落在地面上后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这声音像大锤一样冲击着他们的内心。
【人民军队永远是......永远是国家的扞卫者,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扞卫者,永远是人民利益的扞卫者。】
四个“永远”,深深地砸进了看视频人的心中。
【向右~看~~一二】
看到方队整齐地向着主席台行注目礼,古人们被这个气势所慑。
战国时期,白起:后世的士兵是这个样子吗?感觉比我秦国的士兵还要有气势,有这样的军队,六国被灭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西汉,霍去病:光这样看就觉军威震天,每个士兵的精气神都如此之好,我大汉要是也能有这样的军队就好了,匈奴被收复是迟早的事。
南宋,岳飞:士气高昂,步调一致,这比我岳家军看起来还纪律严明,不知道后世是如何训练这些士兵的?
看着长安大街上气势雄浑的阅兵方队,古代的帝王们和将领们眼里都露出了火热的表情。
民国时期的人看着视频里精神面貌良好的群众,气势激昂的士兵,眼含热泪,这是真的强大起来了。
看到这里,高老师就暂停了:“研究阅兵方阵整体运动时,能把方阵看作一个质点吗?方阵中的每个士兵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秦朝,秦始皇:我现在也有点嫌弃你了,高老师。
西汉,刘彻:你怎么老是喜欢插话啊?就不能放完吗?
不过还有人记得这是在上课。
春秋时期,墨子:可以可以,研究整个队伍运动时就可以。
高老师:“士兵一步步踏在地上是运动的,但他们动作规范、标准、一致,他们相对来说就是静止的,前面的直升机也是一样的。这里我们要要引入一个概念,参考系,参考系是......”
春秋时期,墨子:懂你的意思了,比如说我和老友同步走在路上,我们步伐和速度一致,那我们两人相对来说就是没有运动的。
北宋,沈括:就是选择一个参照物和它比较的意思嘛,参照物可以动,也可以不动。
高老师:“运动是绝对的,但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总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大家再看一个视频,听一下这个歌,研究一下这里面的参考系。”
看到不是阅兵视频,很多人很不满意,不过也有人被这个新的视频吸引住了,主要是觉得这个歌声有点特别。
视频里,一个年纪有点大的老人站在一张竹筏上,前面坐着一个小孩,两人手上拿着篙奋力划水,还有背景音。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
春秋时期,墨子:是想讲竹筏和青山相对静止和运动吗?
西汉,刘彻:青山为什么会走?你这不是乱讲吗?给我看阅兵。
北宋,苏轼:这歌曲和竹筏都挺有意思的,等哪天叫上好友也去划一下,应该会很不错。
明朝,朱棣:原以为是一个简单的民歌,怎么这里面还有革命这样的字眼啊?
高老师:“为什么青山会两岸走,这里是以主人公自己为参考系来说的,相对他们来说,青山就是在往后移动的......”
唐朝,李白:这个我懂,我有时候于江上划船,会看到万重山走过轻舟,这就是一样的道理嘛。我能听懂后世的物理课了,哈哈。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参考系的印象,高老师陆续举了很多例子。
在一些人的不满和一些人学到知识的快乐中,熟悉的下课铃声响了起来。
不过这次古人们没有看到学生抢饭的场景了,因为高老师他拖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