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间疾苦
作者:炎代码   大宋侠士最新章节     
    熙宁三年春,扬州城外的一个村庄。

    \&又涨价了!\&一位老农看着新张贴的告示,愁眉不展,\&这青苗钱的利息,比去年又高了三分。\&

    \&可不是嘛,\&旁边的农户叹息,\&朝廷说是为了帮我们,可这利息比地主借钱还要高。\&

    \&不借不行啊,\&老农摇头,\&官府说了,但凡有田的,都要参加青苗法。不借钱就要受罚......\&

    正说着,一队官兵押着几个农民走过。

    \&这是怎么了?\&有人问。

    \&听说是拒绝参加青苗法的,\&一个村民小声说,\&被抓去杖责了。\&

    不远处,检法官正在挨家挨户查看账册。但凡发现有人私下借贷的,立即重罚。

    \&这些大人,\&老农叹息,\&哪里是在帮我们?分明是在逼我们啊!\&

    而在城里,一位商人正在和伙计算账:

    \&这均输法害死人啊!官府垄断了货物买卖,我们这些小商人还怎么活?\&

    \&掌柜的,\&伙计担忧道,\&要不我们也去投靠市易务?\&

    \&投靠?\&商人苦笑,\&你没听说吗?那些市易务的官员,收取的规费比我们还狠!\&

    就在这时,街上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一群农民在抗议青苗法,被官兵镇压了。

    春日的阳光照在街道上,却照不进这些平民百姓的心里。

    街角的茶馆里,几个老农正在低声议论。

    \&听说隔壁村的张老汉,因为交不起青苗钱,全家都被抓去坐牢了。\&

    \&可不是嘛,\&另一个老农叹息,\&这新政,表面上说是为了帮我们,实际上......\&

    \&嘘!\&有人赶紧制止,\&小心隔墙有耳。现在到处都是检法官,说错一句话就要获罪。\&

    茶馆掌柜给他们添茶时,也忍不住插话:\&这些检法官,比土匪还可怕。前天城西的李员外,就因为私下借钱给佃户,被抄了家。\&

    \&唉,\&一位白发老者摇头,\&以前虽然也不容易,但至少还能借到钱。现在倒好,又要被迫借官府的高利贷,又不敢找别人借......\&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一阵骚动。

    \&又怎么了?\&

    \&听说是市易务的官员在查私盐。\&

    掌柜压低声音说:\&这些官员,比以前的盐商还狠。不光要钱,还要命!\&

    就在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农妇抱着孩子跑进茶馆,浑身发抖。

    \&嫂子这是怎么了?\&有人问。

    \&我...我家男人,\&农妇哽咽道,\&因为交不起青苗钱,被抓去劳役了。现在孩子病了,想去找大夫看看,可是......\&

    她说不下去了,泪水夺眶而出。

    茶馆里的人都沉默了。这样的事,最近经常发生。

    \&以前虽然也穷,\&老农叹息,\&但至少还有活路。现在这些新政,把所有的路都堵死了。\&

    \&可不是嘛,\&掌柜接话,\&听说城里的商人也活不下去了。那个开了二十年布店的王老实,前天也关门了。\&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均输法?官府垄断了所有买卖,我们这些小本生意的,哪里还有活路?\&

    窗外春光明媚,但茶馆内的气氛却异常沉重。这些普通百姓,正在用他们的方式,默默承受着新政带来的痛苦。

    在百姓中,有几个陌生面孔互相对了对眼神,一起从人群中消失了。这几个人不知道的是,背后早就被一双眼睛盯上了。

    “大人,已查明,在百姓中散播谣言的是当地的地痞,背后主使者是盐商、粮商等各行的富商和广置良田的大地主。甚至,还有……”探子欲言又止。

    “直说,还有什么?”吕慧卿问。

    “还有,地方的官吏也参与其中。他们把整顿吏治说成‘清除异己’和‘封杀言官’,把‘青苗法’说成‘强迫百姓向官府借高利贷’,把‘均输法’说成‘官府垄断所有商业经营’。”

    “这帮蛇鼠一窝的贪官和奸商,曲解变法还嫁祸给朝廷。若真是‘清除异己’和‘封杀言官’,那些反对变法的朝臣怎么还能天天上疏弹劾呢!真是其罪当诛!”吕慧卿愤怒不已。

    吕慧卿随即回京与王安石商量对策,王安石这才见识到好心也可能办坏事。

    原本,“青苗法”是给百姓减轻负担,避免被富商钱庄的高利贷盘剥,这才让百姓从官府借钱。这可倒好,当地的富商钱庄直接把钱借给官府,让官府再用高额利息借出给农民,导致农民无论向富商钱庄借钱,还是向官府借钱,都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利息。

    怪不得百姓要骂,可是百姓哪里知道这其中原委。更不知道,不是所有百姓都是真的“百姓”。

    民间的议论还在继续。

    \&其实朝廷的本意不坏,\&一位读过书的老者说道,\&青苗法是想解决我们农户春耕缺钱的问题,均输法是想平抑物价......\&

    \&可是......\&有人想反驳。

    老者摆摆手:\&问题在于执行。那些基层官员,有的不懂政策,有的借机敛财。好政策就这样变了味。\&

    正说着,一个商人模样的人走进来:\&说得对啊。就拿市易务来说,本来是想打击囤积居奇、调节物价,可是有些官员......\&

    \&怎么了?\&

    \&他们和一些大商人勾结,反而把价格抬得更高了,\&商人叹息,\&我们这些小本生意的,反而活不下去。\&

    这时,茶馆外又传来喧哗声。

    \&又出什么事了?\&

    \&好像是发青苗钱了,\&有人探头看了看,\&可是......\&

    \&可是什么?\&

    \&听说这次利息降了,而且可以分期还。好像是朝廷接到了民间反映,做了调整。\&

    茶馆里的人都议论起来。有人欢喜,有人忧虑,也有人将信将疑。

    \&看来朝廷也知道之前太急了,\&那位读书人说,\&变法是好事,但确实要考虑民间的承受能力。\&

    \&可不是嘛,\&掌柜插话,\&我听说连王安石大人也承认,有些政策需要调整。\&

    正说着,一个年轻人匆匆跑进来:\&听说了吗?朝廷要派人下来体察民情,专门收集新发改革的问题!\&

    饭馆里的人又议论开了。这一次,语气明显不同。

    \&看来朝廷还是想为百姓做事的......\&

    \&是啊,只要能听取民意,慢慢调整,或许......\&

    窗外的春光依旧明媚。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新政带来的不仅有阵痛,也有希望。

    而在汴梁城的朝堂上,关于如何调整新政的讨论,也正在进行。

    正说着,一位老农站起来:\&我倒要说句公道话。青苗法刚开始时,确实帮了我们。去年春耕,要不是官府借给我们家钱,我家那几亩地怕是种不上。\&

    \&对啊,\&另一个农户附和,\&以前向地主借钱,利息比这个还高。关键是基层官府执行时......\&

    \&我听说朝廷已经在整顿那些贪官了,\&茶馆掌柜说,\&前天就抓了个收受贿赂的官员。\&

    这时,一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开口:\&说起均输法,也不全是坏处。至少打击了那些囤积居奇的大商人。以前他们垄断市场,想涨价就涨价。\&

    \&可不是,\&旁边有人点头,\&去年米价就稳定多了。\&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动静。一个年轻人跑进来:\&新告示贴出来了!朝廷调整了青苗法的还款期限,可以根据收成情况分期还了。\&

    茶馆里的人都围着议论。

    \&这就对了,\&那位读书人说,\&变法是大事,朝廷愿意听取民意,慢慢调整,总比一味强推要好。\&

    \&我倒觉得王安石大人是真心为民,\&一个老农说,\&只是下面的官员不给力。\&

    \&可不是嘛,\&掌柜接话,\&听说他自己也说过,新政要多听民间疾苦,及时调整。\&

    窗外,微风拂过街巷。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新政虽然带来了一些困扰,但也确实解决了一些老问题。

    而在汴梁城的朝堂上,王安石正在研究如何完善这些政策,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其实啊,\&那位读书人总结道,\&变法是好事,关键是要循序渐进,多听民意。只要朝廷愿意调整,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茶馆里的人都点头称是。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困惑的春天,他们期待着新政能够越来越完善,真正造福百姓。

    而这,正是王安石变法最初的初衷。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走进茶馆。众人认出这是本地一位基层官员,顿时噤声。

    \&大家不必拘束,\&那官员说道,\&我是奉命来体察民情的。朝廷要求我们要实地了解新政在执行中的问题。\&

    听他这么说,茶馆里的人渐渐放松下来。

    \&大人,\&一位老农鼓起勇气说,\&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有些基层官吏借机敛财......\&

    \&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官员认真记录,\&朝廷已经派出了御史,专门查处这类问题。\&

    \&还有啊,\&一个商人说,\&均输法确实稳定了物价,但小商贩的生计也要考虑......\&

    官员不住点头:\&这些意见我都会如实上报。王相公特意强调,新政要多听民意,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