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闲谈1
作者:余生不相聚   午夜奇谈最新章节     
    京师狐影:幽斋秘事

    在那繁华却又透着重重迷雾的京师,董曲江一袭青衫,心怀满腔壮志,踏上了游学之路。他渴望在这人文荟萃之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敲开功名的大门,让自己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抹痕迹。然而,现实的冷峻如同一把利刃,京师的物价飞涨,生活成本极高,让他的求学生活举步维艰。为了能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勉强生存下去,节省些宿食之资,他不得不与一位友人合租一处住所。

    这位友人,与董曲江简直是云泥之别。董曲江整日沉浸于诗词典籍之中,追求精神的升华与学识的精进;而他的友人却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满心都是如何在富贵场中钻营,结交权贵,谋求晋升之路。于是,友人常常早出晚归,忙于各种应酬,大部分时间都在外留宿,将那间寓所留给了董曲江独守。

    夜幕笼罩着京师,万籁俱寂的时刻,董曲江在那简陋的斋房中辗转反侧,渐渐进入了梦乡。睡梦中,他仿佛听到了一阵轻微的翻动书册之声,那声音似有若无,仿佛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又好似就在耳畔。紧接着,又传来了器玩被摩弄的细微动静,像是有一双无形的巧手,正带着好奇与欣赏,轻轻抚触着室内的每一件器物。董曲江在半梦半醒之间,心中知晓这京师之地向来多狐,对于这种奇异的声响,他早已有所耳闻,所以倒也没有太过惊讶。他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翻了个身,便又沉沉睡去,将这一切当作是京师夜晚的独特插曲。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地上,董曲江悠悠转醒。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只见室内的物件摆放整齐,并没有任何异样之处。他揉了揉太阳穴,努力回忆起昨夜的声响,却只觉得那仿佛是一场模糊的梦境,于是便将此事抛诸脑后,起身开始了新一天的苦读。

    时光匆匆,又是一夜来临。董曲江坐在书桌前,为了一首诗绞尽脑汁,苦苦吟哦。那未成的诗稿被他随意地放置在几案之上,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疲惫却又专注的面容。不知何时,他在不知不觉中伏案睡去。睡梦中,他似乎听到了一阵隐隐约约的吟哦声,那声音轻柔婉转,仿若有人正低低地品味着他的诗句,时而轻声赞叹,时而微微摇头。董曲江在恍惚中,于半梦半醒间轻声问道:“何人在此?”然而,四周却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待天色破晓,第一缕阳光洒在他的脸上,董曲江缓缓睁开双眼。他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了几案上的诗稿,只见那诗稿上竟已被圈点了数句。那圈点之处,笔迹娟秀,墨痕尚新,显然是昨夜所为。董曲江心中顿时既惊且喜,他急忙起身,在斋房中四处张望,试图寻找那神秘人的踪迹。他又多次呼唤,声音在空荡荡的房间中回荡,却始终无人回应。他心中满是疑惑,这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雅兴与才华,能在暗夜中为他的诗稿圈点赐教?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当董曲江的友人归寓,夜晚便出奇地安静,再也没有了那些奇异的声响。友人对此颇感自豪,自以为自身有禄相,邪祟不敢相犯。董曲江看着友人那副沾沾自喜的模样,只是微微一笑,心中却明白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但他也不愿多做解释,只是默默地将这份疑惑深埋心底。

    偶然的一日,日照的李庆子前来京师,借宿于董曲江的寓所。夜晚,众人围坐在一起,饮酒畅谈,直至夜深。酒阑之后,众人皆感疲倦,纷纷就寝。李庆子却因心中烦闷,难以入眠,于是趁着月色,起身漫步于空圃之中。

    月光如水,洒在园中的每一株草木之上,为它们披上了一层银白的薄纱。草木的影子在地上摇曳生姿,仿佛是一个个神秘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李庆子沿着小径缓缓前行,感受着这京师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忽然,他的目光被远处的一棵大树所吸引。只见树下,隐隐约约有两个身影。李庆子心中一动,想起了京师多狐的传闻,他料想这定是狐类。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悄然翳身,躲在一丛灌木之后,暗中偷窥他们的举动。

    只见那树下站着一翁一童子。童子身形瘦小,在夜风中瑟瑟发抖,他瑟缩着身子,轻声说道:“寒甚且归房。”那翁却微微摇首,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与叹息,说道:“董公同室固不碍,此君俗气逼人,那可共处。宁且坐凄风冷月间耳。”言罢,翁抬起头,望向那高悬于天际的明月,神情落寞,仿佛在那明月之中,藏着他无尽的心事与回忆。

    李庆子将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之中。后来,在一次与友人的聚会中,他无意间将此事泄于众人。不意竟渐渐传入了那位与董曲江合租的友人耳中。那人听闻后,心中大怒,认为李庆子此举是故意让他难堪,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于是,他对李庆子衔恨在心,怀恨在心,竟暗中设计排挤他。

    李庆子在京师的日子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他处处碰壁,无论是求学还是交友,都遭遇了重重阻碍。他心中明白这一切都是那人在背后捣鬼,但他却无力反抗。最终,他狼狈不堪,只得收拾行囊,负笈返归故里,京师之行,就此告终。而董曲江的生活,也因为这一系列的事件,泛起了层层涟漪,他开始更加深入地探寻那隐藏在京师夜晚背后的神秘世界,试图解开那些关于狐仙与人的不解之谜……

    廖姥传奇:清名耀世,正道存心

    在青县的那方土地上,有一位令人敬重的廖姥,她本姓朱,是先太夫人的乳母,与这家族的缘分,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了岁月的长河。廖姥的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在她年未三十之时,便遭遇了丧夫之痛。那是一场足以击垮许多人的变故,然而,廖姥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与决绝,她矢志不再改嫁,将自己的后半生,全心全意地奉献给了先太夫人一家。就这样,她在这家族中默默相伴,直至生命的尽头,享年九十有六。

    廖姥生性严正,那股严肃与正直之气,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深深地烙印在她的灵魂深处。无论是处理家族中的大小事务,还是面对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她皆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每当遇到关乎家族利益、道德规范之事,她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侃侃而谈,与先太夫人据理力争,那神情坚定,毫无惧色。先姚安公亦深知廖姥的为人,对她敬重有加,从不以寻常老媪的眼光看待她,而是将她视为家族中的一位重要长辈,家中众人,包括余及弟妹,自幼皆跟随廖姥眠食起居。她就像一位无微不至的守护者,对我们的饥饱寒暑,皆体察得细致入微,关怀之情,犹如春日暖阳,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

    然而,廖姥的严正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与接受。在那些仆婢眼中,她就像是一位严厉的监工,只要稍有不循礼之处,便会遭到她的呵禁。尤其是在约束仆婢方面,她更是坚守原则,毫不留情。但凡有仆婢犯下过错,无论大小,她定会严词斥责,绝不姑息迁就。正因如此,仆婢们虽在表面上对她敬畏有加,可在内心深处,却无不暗暗怀恨。他们只看到了廖姥的严厉,却未能体会到她背后的良苦用心。

    廖姥掌管着家中的钥匙,那不仅仅是一把把金属物件,更象征着她在家族中的责任与地位。她精心打理着庖厨之事,每一顿膳食的安排,每一个食材的选用,皆出自她的精心策划。在她的操持下,家中一切皆井井有条,秩序井然。她做事公正无私,从不偏袒任何一方,亦不谋取丝毫私利。众人虽对她心怀不满,却也因她的公正与威严,而无可奈何,只能将那份不满深埋心底,不敢轻易表露。

    记得那一次,廖姥带着一名童子,前往亲串家通问拜访。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他们踏上了路途。一路上,廖姥与童子有说有笑,童子天真无邪的话语,常常引得廖姥开怀大笑。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路途之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乌云如墨汁般在天空中迅速蔓延开来。不一会儿,狂风呼啸而起,紧接着,风雨骤至。那豆大的雨点,如箭般倾泻而下,打得地面尘土飞溅。廖姥心中一惊,急忙拉着童子,四处寻找避雨之处。在慌乱之中,他们发现了一座废圃中的破屋。那屋子破旧不堪,墙壁斑驳,屋顶的瓦片也残缺不全,但在这风雨交加之际,却也成了他们唯一的避风港。

    廖姥带着童子匆匆走进破屋,屋内弥漫着一股潮湿发霉的气息。他们找了个相对干燥的角落坐下,听着外面风雨的肆虐声,心中默默祈祷雨能尽快停歇。雨势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反而越下越大,那雨滴敲打在屋顶和地面上的滴答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是一首永不停歇的悲歌。

    夜幕渐渐降临,黑暗笼罩了整个世界。破屋内愈发显得阴森寒冷,廖姥将童子紧紧地搂在怀中,试图给他一些温暖。就在这时,遥闻墙外人语传来。一个声音带着些许埋怨说道:“我方投汝屋避雨,汝何以冒雨坐树下?”紧接着,又听到另一个声音轻声应道:“汝毋多言,廖家节妇在屋内。”言罢,四周便陷入了一片死寂,唯有风雨声依旧在呼啸。

    那一夜,廖姥与童子在破屋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风雨虽寒,却未能冷却廖姥心中的温暖与坚定。她紧紧抱着童子,轻声安慰着他,讲述着一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让童子在恐惧中渐渐平静下来。

    后来,童子偶然间将此事述于众人。那些仆婢们听闻之后,皆纷纷议论道:“人不近情,鬼亦恶而避之也。”他们以为廖姥的严厉与刻板,已经到了让鬼魅都厌恶躲避的程度。嗟乎!鬼果恶而避之哉?实则大谬不然。廖姥一生坚守正道,心怀赤诚,那股正气凛然之气,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虽鬼魅亦不敢相侵。她的严厉,是对家族的负责,对道德规范的扞卫;她的呵禁,是为了让仆婢们能够走上正途,懂得礼仪廉耻。然而,世间之人,多只见其严正的表象,不解其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慈爱,徒生误解,实乃可悲可叹之事。

    岁月悠悠,廖姥的故事在家族中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她的名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家族中后人前行的道路,让人们懂得了在坚守正道的同时,亦要心怀善意与宽容,莫要被表象所迷惑,方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枣树奇妖:庭院秘影

    在阎王庙街的那处庭院之中,汪阁学晓园开始了他的居住生活。庭院里,有一棵枣树,宛如一位古老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其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方能环绕,树皮粗糙而皲裂,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枝叶则是繁茂无比,层层叠叠的叶片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翠绿的光泽,每至夏日,便如同一把巨大无比的绿伞,慷慨地遮蔽了庭院的一角,洒下一片清凉的绿荫。

    然而,每每月明之夕,这庭院中便会出现一番奇异的景象。月光如水,倾洒在枣树的斜柯之上,总能看见一位红衣女子垂足而坐。她身着一袭鲜艳夺目的红衣,那红色在月色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神秘而妩媚。身姿婀娜多姿,曲线柔美,仿佛是上天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面容姣好,白皙的肌肤在月光下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双眸明亮而深邃,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琼鼻秀挺,红唇微启,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如瀑布般垂落身后。她静静地翘首向月,沉浸在那皎洁的月色之中,对周围的一切都仿若浑然不觉,殊不顾及旁人的目光。

    起初,汪晓园听闻家中仆人提及此事,心中满是好奇与疑惑,只当是下人们的无稽之谈。可当他亲自在月夜目睹那女子的身影后,才知晓此事绝非虚妄。他曾试图探寻这神秘女子的真相,于是安排了两人,一人立在树下,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另一人则在室中,透过窗户紧盯着树下的动静。室中的人分明瞧见树下之人的手已经触及那女子的足,可令人惊愕的是,树下之人却只是一脸茫然,固无所睹,眼前唯见空空如也,唯有那枣树的树干在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当众人再次望向女子之时,下意识地俯视地上,只见树有影,而那女子竟无影,仿佛她并非真实存在于这个世间,而是来自另一个神秘的维度。

    众人惊愕之余,对这诡异莫测的情况议论纷纷。有人壮着胆子,想要试探这女子究竟是何路神仙或是妖邪之物。他捡起地上的瓦石,朝着女子奋力投去,瓦石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却如穿过虚空一般,毫无阻碍地飞过女子所在之处,直直地落在了远处的草丛里,惊起了几只夜宿的飞鸟。见此情形,众人心中的恐惧更甚,但也有胆大者不肯罢休,竟拿来了铳。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喷射而出,女子应声散灭,瞬间化作一缕青烟袅袅升起。众人紧张地盯着那青烟,大气都不敢出。然烟焰一过,众人揉揉眼睛,却发现那女子旋即复现本形,依旧安然坐于枝头,仿佛方才的攻击对她毫无影响,她只是轻轻拂了拂衣袖,仿佛在掸去那不存在的尘埃。

    这宅子的主人无奈地说道,自买下这宅子起,便有这怪象。但好在此怪似乎并不为害于人,这么多年来,也未曾听闻有谁因她而遭遇不幸或灾祸,故而众人亦相安无事,只是心中对这神秘女子始终怀着一份敬畏与忌惮。毕竟,夫木魅花妖,本就是世间所恒有之事。大抵多是变幻莫测,有的会幻化成各种形态,或为美貌的女子引诱路人,或为憨厚的老者骗取信任,诱人上当后便吸取其精魄;有的则会制造种种幻境,让人深陷其中,扰人心神,使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迷失自我,最终精神崩溃。然此女却独独不同,她只是静静地不动不言,枯坐一枝之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殊莫明其故。她既不与众人互动,也不主动制造麻烦,仿佛只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默默地守望着这庭院,守望着岁月的变迁。

    汪晓园心中终究还是有所顾虑,尽管这女子并未有过加害之举,但他总是担忧哪一日这平静会被打破,她会突然为患。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后,他毅然决定移居避之。他觉得,与其整日生活在这未知的恐惧与疑惑之中,不如远离这是非之地,寻一处安宁之所。

    后来,这庭院换了主人。新主人可不像汪晓园那般容忍这怪象的存在,他听闻这枣树妖灵的事情后,眉头紧皱,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此事。于是,他雇来了工匠,准备伐树。随着斧锯之声在庭院中响起,那棵古老的枣树缓缓倒下,枝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哀鸣,仿佛在为自己的命运叹息。令人奇怪的是,自树倒之后,那曾经困扰众人许久的怪象竟就此绝迹。庭院之中,再无红衣女子的身影出现,月光依旧洒下,只是那曾经充满神秘色彩的角落,如今只剩下一片空旷与寂寥,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随着枣树的倒下而被掩埋在了岁月的尘埃之中。但那曾经目睹过这一切的人们,心中却永远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奇异记忆,成为他们在日后无数个夜晚闲聊时的神秘谈资。

    虱劫奇冤:命运的血偿

    在古老而广袤的德州大地上,纪家庄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余的长女,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嫁入了纪家庄的卢氏家族。卢氏家族在庄中乃是名门望族,家族府邸高大宏伟,庭院深深,然而,就在这片看似平静祥和的土地上,却发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匪夷所思的怪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纪家庄的每一寸土地上,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衣。村中的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溪边的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舞,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优美画卷。然而,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溪边,却出现了一幕令人揪心的场景。

    庄中有一人,卧于溪畔,他的模样狼狈至极。衣衫褴褛不堪,仿佛是被岁月和苦难无情地撕扯过,那破旧的衣服上,败絮外露,随着他微弱的呼吸轻轻晃动。他的面容憔悴消瘦,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痛苦与绝望,口中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那声音在宁静的溪边回荡,显得格外凄惨。

    过往之人,行色匆匆的脚步被这痛苦的呻吟声所吸引,纷纷驻足查看。只见那人全身颤抖,身体蜷缩成一团,似乎在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当人们凑近仔细一看时,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倒吸一口凉气。只见他全身的毛孔之中,竟各有一虱。这些虱子密密麻麻地附着在他的身上,仿佛是一层令人作呕的外壳。虱之喙皆向内,深深地刺入他的肌肤之中,后足紧紧钩于败絮之上,深入肌理,与他的身体紧密相连,不可轻易解下。

    众人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同情与怜悯,纷纷想要伸出援手,帮助他解除这痛苦的折磨。有人小心翼翼地试图用手指去捏住虱子,将它们从那人的身上取下。然而,当手指刚刚触碰到虱子时,那人便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那声音如同夜枭的啼鸣,令人胆战心惊。众人吓得急忙缩回手,面面相觑,皆束手无策。他们又尝试用树枝、树叶等工具去挑动虱子,可是这些虱子仿佛与那人的身体融为一体,无论如何也无法撼动分毫。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人的痛苦愈发加剧。他的身体在地上不停地翻滚扭动,双手疯狂地抓挠着自己的身体,试图减轻那钻心的疼痛,然而却无济于事。他的指甲在皮肤上划出一道道血痕,鲜血渗流而出,染红了他破旧的衣衫,可他却浑然不觉,只是在痛苦的深渊中不断挣扎。众人围在他的身边,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得坐视其在痛苦中挣扎死去。

    此事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迅速在纪家庄传开。整个村庄都被这诡异的事件所笼罩,人们在茶余饭后,纷纷聚集在一起,议论纷纷。皆言此乃夙孽所报。或云此人前世必是作恶多端,欠下了累累冤债,今生方遭此奇祸,以偿前世之孽。有人猜测,他前世或许是一个残忍的恶霸,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所以今生才会受到如此残酷的惩罚。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一个背信弃义之人,辜负了他人的信任与情义,因此遭到了天道的报应。

    在村庄的一角,几位老者围坐在一起,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的刻痕,深邃而凝重。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这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此人如今的遭遇,定是前世种下的恶果。”另一位老者则微微点头,附和道:“是啊,想当年,庄里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那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小偷,经常在夜里潜入村民家中,偷取财物。后来,他突然失踪了,等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死在了村外的荒郊野岭,全身被毒蛇咬伤,痛苦而亡。这便是天道的公正,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作恶之人。”

    然而,在这些议论声中,也有一些人对此表示怀疑。一位年轻的后生皱着眉头说道:“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前世作恶。也许,这只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或者是被某种邪恶的巫术所害。”他的话引起了众人的一阵沉思,大家心中都明白,这其中的真相,终究无人能明。

    在纪家庄的深处,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中香烟袅袅,供奉着各路神灵。一位身着道袍的道士,听闻了此事后,神色凝重地来到了溪边。他仔细地查看了那人死去的地方,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与神灵沟通。良久,他缓缓地站起身来,对周围的村民说道:“此乃不祥之兆,这虱灾并非寻常之事。或许是有一股邪恶的力量在作祟,也或许真的是因果报应的显现。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敬畏神灵,多行善事,以免遭受同样的厄运。”

    随着道士的离去,这件事情在纪家庄的人们心中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谜团。日子一天天过去,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每当人们路过溪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卧于溪畔、全身被虱折磨致死的可怜之人,心中涌起一股对命运无常的敬畏与感慨。而那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如同被迷雾笼罩的山峰,始终无人能够攀登,成为了纪家庄历史上一段神秘而又令人难忘的传说,时刻提醒着人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要秉持善良之心,敬畏因果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