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赵贞巧设计建寝宫 欧阳修韩琦玩行酒令
作者:桃花离   穿越大宋盛世做皇帝最新章节     
    这条大道宽达近十米,尽量笔直,碾压得如同打谷场一般光滑。

    这条道路仅为皇帝一个人通行,不准任何人经过。皇帝出行时,这条道上洒上净水,一尘不染。

    在数千里的出巡路上,乾隆皇帝只喝四眼泉里汲出来的水:北京的玉泉山泉,济南的珍珠泉,镇江的金山泉,杭州的虎跑泉。为皇帝运送泉水,专门成立了一个庞大的车队。在炎热的夏季,几十万斤冰块被从北京提前运送到路上,以备皇帝口渴时能吃上冰镇的西瓜……

    为了防止皇帝回去的路上因为重复的风景而感到厌烦,归途还必须另修一条道路……

    看看人家皇帝的排场,我赵贞出门可没有如此大动干戈,我吃穿用度都是入乡随俗的呀。

    这没有见过世面的臣子,不知道乾隆的排场。难道也没有读过历史?不知道文成公主进藏都带了5500人的吗?自己做为皇帝出个远门只带了将将一千人,就扣上了奢侈浪费的帽子。

    想建寝宫也属于奢侈浪费,因为寝宫还好好的。

    还好好的?皇帝赵贞心中一动。那就不让它好好的。皇帝赵贞脸上露出阴险的笑意。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福宁宫塌了一角,成了危房。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崇政殿也成了危房。

    由于皇帝的寝宫成了危房。皇帝新的寝宫的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建在哪个位置?多大的规模?什么样的格局?费用在什么范围之内?建设时间,人员等等一系列问题。

    工部,礼部,户部,天文院,司天监等部门的大臣们又开始了漫长的讨论。

    ………………………………………………………………

    转眼又到了新年,按照惯例,大年初一大朝会,文武百官,包括进士都要参加。

    大年初三是皇帝的生辰,更要大摆宴席,文武百官朝贺。

    去年生辰,皇帝赵贞直接取消了,理由很简单,还在守孝期,不宜宴乐。

    今年大年初一的大朝会,皇帝赵贞直接砍掉了四分之三的人员,只让三品以上的大臣参加大朝会。

    宏伟的皇宫大殿之中,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

    大殿的穹顶高耸,绘有精美华丽的图案,四周的墙壁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凤和祥瑞之物。

    赵贞板着脸端坐在龙椅之上。众大臣分两列站立两旁。

    沉重的宫门缓缓打开,使者们,沿着红毯一步步向前走来。两旁的侍卫们站姿挺拔,目不斜视,手中的兵器闪烁着寒光。

    使者按顺序行至殿中,恭敬地跪地行礼,高呼万岁。皇帝赵贞微微抬手,示意其平身。

    整个大殿弥漫着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赵贞继续板着脸,维持着这份庄重的王者风范。

    若不是还要接见辽国,契丹,西夏,大理,高丽等国的使者。皇帝赵贞都想取消大年初一这个大朝会。

    大过年的,谁不想在自己家享受天伦之乐,合家团圆,看着殿下的一众面沉似水的大臣。赵贞贴心的帮他们想全乎了此时这些大臣们的画外音:

    大过年的,寒窗苦读十年的智商120的我。平时要帮这个智力平平的傻皇帝治理国家,而这个傻皇帝还不怎么听话,今天,大过年的,还得在这儿装模作样的陪那个傻皇帝装模作样。

    至于大年初三的生辰宴,赵贞以提倡节约为由,取消了。

    至于前来贺皇帝生辰的使者,由对等官员接待即可。这种宣扬国威,国富民昌,彰显天家之恩的形式不要也罢。

    皇帝赵贞没兴趣,还不如回慈福宫吃碗长寿面呢。

    皇帝赵贞去慈福宫吃长寿面了,他的官员们可没闲着,在班荆馆接见来朝贺皇帝生辰的使者。

    班荆馆设施豪华,房屋宽敞,前后左右有24个房间。有厅堂,有居室,有走廊四周还有高高的院墙。

    门口有守吏,里面有候人。服务人员很齐全。

    朝廷常在此举行国宴,宴请各国使臣,以显示国力和地位。

    欧阳修和韩琦也是今天的接待人员之一。

    班荆馆的厅堂十分宽敞,有二十四根柱子支撑,50多米宽。

    “永叔,宴乐人员都到齐了吗?”

    “韩兄,奏乐人 100 人、百戏军 30 人、踢球军 32 人,起立球门行人 32 人,旗鼓 40 人,相扑 15 人。已经就位了。”

    “好。”

    “今天这个宴会级别低,但是细节上不能疏漏,不能丢我朝廷的颜面……”韩琦仔细吩咐各主管人员,主管人员应允退下。

    “韩兄,官家今日为何不在集英店摆宴?”欧阳修问韩琦。

    欧阳修还没有参加过朝廷举办的国宴,今天算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宴会。

    韩琦看了看有序忙碌的工作人员,又瞧瞧门口儿,使臣还没有来。

    韩琦稍稍松了一口气,回答道:“永叔,官家的心思,咱做臣子的可不敢妄加揣摩。”

    说到这里,韩琦又压低了声音说:“其实我也很好奇,前年官家的生辰宴,官家为了让所有人都去参加,还专门下了道旨意:臣僚有托故请假不赴宴者,御史台纠奏。(意思是若故意请假不去赴官家的生辰宴,御史台要弹劾的。)这是前年的事儿,去年,今年居然都取消了生辰宴会。”

    “难道韩兄不高兴?”欧阳修又问道。

    “嘘……不能说,不能说。”韩奇又左右看了看,警惕的说道。

    谁不高兴了,当然高兴了,这辈子都不想再参加官家的生辰宴。

    前年,韩琦也参加了官家的生辰宴,他们这些品级低的官员只能在走廊里跪坐着吃饭,连个凳子都没有。

    而官家和高级官员在殿里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吃饭。

    大年初三呀,大冬天呀,在走廊里吃饭,热菜盛上来也都是冷菜了。

    还得谢恩说好吃,呀呀呸…好吃个屁,一点儿都不好吃。

    “听说,这次有资格参加宴会的官员要么有才,要么有貌,这是官家要求的,哈哈,我是有才的那个。”欧阳修飘飘然道,得意的扬了扬他那高傲的头颅。

    “我也是有才的那个。”韩琦急忙说道,欧阳修只是笑眯眯的看着韩琦,没有再说话。

    “长得好看又不是我的错,我当年可是榜眼,榜眼。”韩琦急了,他是榜眼,榜眼。有才的那种。

    “那就行酒令上见呗。”欧阳修傲然道。

    “这次也算国宴,可以行酒令吗?”韩琦疑惑问道。

    “官家说要有气氛,和谐,团结,友好,亲如一家的气氛。晏公刚刚说了,可以行酒令。”欧阳修回答。

    晏公就是晏殊,今天负责宴会的头头。

    开宴时辰到了,辽国,契丹,西夏,大理,高丽,吐蕃等国使者也都依约来到了厅堂。

    厅堂里摆了一张由数张桌子拼成的大长方形餐桌,南北摆设。

    北面为君位空缺,南面正对大门儿。东西两面为客人摆放了两行秀凳,东面为宋朝官员,东为主。西面为各国使者,西为宾。

    主宾分次落座。因为是国宴,虽然天子不在场,该有的仪式不能少,只是规格降了而已。

    演奏人员也在现场周围有序排列。宴会不息,奏乐不止。

    一共18道果盘儿,20道主菜,当然不是一下子全部盛上来的,先上果盘,然后要依次上菜,先上一道菜喝了一杯酒。喝完酒再上一道菜,再喝一杯酒。

    宴会上也不是光喝酒吃菜,天子宴上,每喝一杯酒要表演一个节目,今天的宴会是每喝一杯酒来一个行酒令,活跃气氛,佐酒助兴。

    因为是和谐友好的国宴,投壶,猜拳等俗令不予考虑,要来雅的行酒令。

    雅令又分为字令,诗令,词令。要求参与者思维敏捷,造词造句,妙语连珠。

    相当于传说中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如果不会点儿诗词歌赋,历史典故,智商没有120,都不好意思出来喝酒。名为斗酒,实为斗才。

    第一杯酒的行酒令先由主人宋朝官员开始,宋朝行令官是晏殊出题,要求是每人要用两个字,用拆字法说出,而且要求分韵相协,结句必须是诗书中的一句话。

    急于表现才能的韩琦率先开口:“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

    繁体字的轰是三个车。

    辽国契丹使者也不甘示弱,随后说道:“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大理使者也接着说道:“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

    “焉往而不三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柳下惠的一句名言。

    没有对出行酒令的一方就要被罚酒,随着第一轮行酒令的结束,宴会的气氛也渐渐热闹起来。

    转眼,第二轮行酒令开始了,由辽国契丹使者出题。这时窗外已飘起了雪花,辽国契丹使者要求雪景和古人名巧合者为行酒令。

    高丽的使者是一位僧人,高丽使者说出第一个行酒令:“着履过街,必须雍齿。”(雍齿是汉代将领,曾经被刘邦封为什邡侯。)

    大理使者也很快对了出来:“雪下纷纷,便是白起。”(白起,战国名将。)

    宋朝官员是欧阳修出对了:“诘朝日出,征奈萧何。”

    有人提出疑问:“这里没有雪呀,不合题意。”

    “日出后,雪都消散了,无可奈何呀。”晏殊解释道。

    众人又是哈哈大笑,气氛也更热闹了几分。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话也多了,酒也热了,脸也有些红了。

    ………

    接下来的行酒令是西夏使者出题,西夏使者题目奇葩:要求各作两句诗,须犯徒刑以上罪者。

    吐蕃使者对曰:“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

    西夏使者曰:“月里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宋朝这边还是欧阳修出对儿:“酒粘衫袖中,花押帽檐偏。”众人依然不解。

    欧阳修解释道:“酒都喝醉了,醉不成样儿了,色心四起,还有什么流放以上的事儿做不出来。”众人又是笑声一片。

    整场宴会其乐融融,大家都尽兴而归。

    ……………………………………………………………

    再说说杭州西湖替父报仇的那姊妹五人。苏大娘子苏扶光在皇后身边做侍卫。

    今日,苏大娘子给皇后请了假,在收拾行装,要赶赴荆州去。

    前几日,苏扶光收到了四妹苏扶苏的来信,信上说她在荆州见到了苏扶光的两位贴身女婢。

    苏大娘子苏扶光的前夫,姓赵,名不敏。

    受恩荫做了一名低阶小官儿。两人有一子名叫赵明德,今年11岁,苏扶光与前夫赵不敏和离时,赵明德才五岁。

    苏扶光留下两个贴身女婢精心照料赵明德。两年前,两名女婢在和赵不敏的继室王氏一起去回老家的路途中失踪。

    多方寻找也没有踪迹,自此,苏扶光也失去了和儿子赵明德的联系。

    四妹扶苏被曹云舒派到江陵去出差。

    一日,扶苏在刺绣坊办完公务,在街边闲逛。

    这时,宁静的街道突然热闹了起来,原来是一名将军来江陵赴任。

    这名将军的排场,超级大。马车十几辆,女眷乘坐的轿轿子有100多乘。

    后面跟随家丁几百名,还有男仆,女仆跟随在马车轿子旁边。

    扶苏一时好奇,跟着队伍走了一阵子看热闹。

    扶苏突然发现有一乘轿子旁侧的女婢眼熟,有点像大姐送给赵明德的那两个贴身女婢。女婢也看到了扶苏。

    扶苏继续跟着队伍走,尽量往女婢的身边凑,临近女婢身边,扶苏手中多了一个手帕。

    扶苏离开队伍来到无人处,打开了手帕,上面有几个血字:明日城隍庙见。

    第二日,扶苏一大早就去了本地的城隍庙,那位将军也携妻妾及仆人来城隍庙拜神。

    女婢又悄悄塞给了扶苏一封信,就跟在将军妻妾们的队伍里走了。

    扶苏打开书信,心中一跳。信中说这位将军是个冒牌货,他和他手下都是在江面上打家劫舍的水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