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通用货币
作者:蚂蚁爱大树   塞音老仙闹大明最新章节     
    “你们或许知道,我塞学研究万事,首先要定量。货币,便是度量万物价值的尺度,或者,我们用一个饶舌的词语,称为一般等价物。”

    “自秦以来,我们采用的一般等价物主要有三种:粮食、绢帛、铜钱。是因为这三种东西很珍贵吗?显然不是的,那么这三类一般等价物有何特点呢?哪位愿意回答一二?”

    刘学勤向会议桌两边看去,结果塞国这边以麻德茂为首的臣子各个奋勇举手。杨荣虽然位列次席,实际上是使团的首领,他还没适应这边的会议模式,但也想举手表率,刚举了一半,才想起一件事,“这题我特么不会啊!”

    赶紧又把手放下,好在刘学勤越过众人,点了明使团末尾一人。

    这位名为陈诚,乃是文渊阁校理,类似于图书馆管理员。别看四十好几岁,也才是个七品官。

    之所以能混进这个使团里,除了文渊阁几位大学士对他印象不错,关键是他曾出使安南、五次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漠北鞑靼,阅历非常人可比。

    “这三类物品皆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寻常易得。”

    陈诚答的言简意赅,众人纷纷颔首,心说“我原是也这么想的”。

    “说的不错,但我们不妨再往深处想想。”

    刘学勤笑着伸手,示意陈诚落座。

    “古往今来,官府向百姓征税,收上来的多是粮食、布匹。各地的官仓也多是存放这些物资,那么给官员发放俸禄也多是用粮食、布匹代替。”

    “那么,怎么又多出个铜钱呢?”

    “不方便呗!”

    这回没等刘学勤点名,下面各官一起回答道。

    “陈诚拿了两枚鸡蛋,找杨大人换了一两灯油,你们直接以物换物便可。倘若陈大人要去西域,你还揣着鸡蛋,等到了那边,怕是连小鸡都孵出来了。”

    众人大笑,刘学勤又道:

    “这揭示了,铜钱这样的货币是为了便于商品流通而专门设置的。”

    “好,我们进一步进行归纳,将粮布作为实物货币,将铜钱作为金属货币,或者干脆简称为货币,我们姑且假定铜钱等金属货币不具备实用性,只能作为一种交易媒介。”

    听到这里,众人开始若有所思。

    “那么为什么发展了一千多年,铜钱并没有能彻底取代粮布等实物货币呢?”

    “自然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有人高声回答,刘学勤立刻指向那边,“你说的很对!”

    “稍微回顾下货币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每到战乱时期,或者王朝末期,铜钱就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始变得魔幻起来。”

    “例如东汉末年,蜀汉刘备发行直百五铢;孙权有样学样,发行大泉当千,最高甚至还有大泉五千。”

    “在座的一些老大人,是从前元过来的,想必对至正钞还有印象。”

    见那些年过五十的官员纷纷点头,刘学勤又道:

    “最初元朝的纸钞是有钞本的,就是用金银作为储备金,和我们塞国的准备金是一个概念。”

    “在此,我们不讨论元朝覆灭的原因,但到了元顺帝的时期,朝廷财政其实已经破产。于是朝廷先是挪用了准备金,然后就在没有锚定物的情况下,疯狂印刷纸币,这就造成了什么?”

    “通货膨胀!”

    这次是塞国官员齐声回答的,杨士奇张了张嘴巴,却没出声。

    “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隐约看到货币的真相——那就是朝廷的信用!”

    “只要有信用存在,你在砖头、瓦片上写上货币单位,它就能当钱使;若是信用不足,哪怕你在黄金、白银上印上一千、一万,那能买到对应的货物吗?自然不能!”

    讲到这里,刘学勤停顿了好一会儿,看不少人都在沉思,他继续道:

    “通过以上的事例,我们已经可以总结出货币的一些属性: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

    “农业经济时期,商品交易极其不发达,老百姓的生活日常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铜钱作为交换媒介,大抵是够了。”

    “可我塞国搞了工业化,大家很快就发现铜钱的支付手段不够了。我一船一船的上好钢材、煤油之类的商品流入大明,你们还背着铜钱来买,合适吗?”

    “一个人的脚长大了,自然就需要换鞋,是很简单的道理。”

    “所以白银渐渐成为市场交易的主流货币,但是大家莫要忘了,在支付与流通环节,白银作为货币的优越性,仍然远远不及我们的塞音钞票。”

    “我们注意到,在各个市舶司港口,塞音纸钞在交易中仍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大明的银行,往来汇兑仍然是采用白银,那怎么竞争的过塞音纸币呢?此其一也。”

    “更重要的是,大明人口六倍于我国,但是富人的数量实在太少!”

    “太祖皇帝搞改朝换代才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一共三十六户人家。文官集团,算你每年一百人,开国四十年也就4000户嘛;各级武官数量我这里没有,但充其量也就和文官差不多吧?”

    “就这一万来户人,够干什么的?你们迁到北京的那些富户,根据我们了解,大概也就塞国的小康水平。”

    “搞银行业,是要有一大批富人才可以支撑起来的。”

    说白了,就是分配问题。农业经济创造的财富有限,除了满足老百姓基本生存需要,整个社会的富余财富,大部分都集中到皇室手里去了。

    其次再到官员士绅这些人,在传统的生活模式下,这些人积存的财富也花不完啊,他没有投资的需求,全都存起来了。

    整个社会没有投资,哪里来的利息?又如何吸引储蓄?

    “难不成我大明就搞不了银行了?”

    工部尚书宋礼不满地叫道,他这些年也主持了不少大项目,感觉过手的银子哗哗的,感觉大明的国力没有老仙说的那么不堪。

    “当然可以,我这就有个现成的法子。”

    刘学勤稍微卖个关子,杨荣起身作揖道:“请上师赐教。”

    “办法很简单,其实你们大明也用塞国纸币就行了。”

    “那怎么行!”

    不知为何,大明众臣仿佛受到羞辱似的,齐声反对。

    刘学勤招招手,示意大家听他说完。

    “塞音纸币现在最大面额是十块钱,教民都叫红老仙,呵呵。是这样的,这不是经济发展太快嘛,下次合议会我们准备提案,印制更大面额的纸币,暂定为二十元和五十元面额两种。若是贵国同意通用货币,我们就把这两种面额的头像给大明皇上和皇太子。”

    他这个不怀好意还是有些欺骗性的,等于直接满足了朱棣的虚荣心。这帮大明臣子多半还是知道自家万岁爷的脾气秉性的,也不敢替皇上做主啊。

    宋礼到底更坚持原则,道:“上师何不将印钞机卖给我大明,我们自己印,想印皇上印皇上,想印皇后印皇后。我皇以仁孝治天下,依老夫之见,最大面额非太祖爷莫属。”

    他这话可就留下了话把,有人眼珠子一转,心道:“好嘛,你竟然没提太子,看我回去不参你一本!”

    刘学勤忙摆手,“那可不行,这印钞是我国金融之本,卖给你大明,到时候你印我家钞票,我印你家钞票,又无法甄别,此事万万不可!”

    杨荣打个哈哈道:“上师你也说了,货币乃金融之本,万一贵国哪天信用破产了,我国的血汗钱,岂不全成了一堆废纸?”

    刘学勤笑道:“杨阁老果然耿直,此事易耳!我将通兑银行放在你们京城,南京、北京都可以,银库也放在那边。你出一两银子,我给你兑一元纸币,银子就还放在银库,永不提走。我国万一信用破产,那银子不都还在你们手上,你拿回去接着花就行。”

    “啊这!”

    大明诸公没想到刘学勤这么大方的,一时倒想不出该怎么反驳。刘学勤见状,打蛇随棍上,继续蛊惑道:

    “银行其实就是为有钱人服务的,我们把蜀道山投资的银行、保险开设在大明,等于将我们的股市向你们的有钱人敞开了嘛。”

    “据我所知,蜀道山的几只基金收益率还是不错的,最高的一只达到了23%。”

    “况且,这些业务你们大明也可以学着做啊,你们来我塞国开银行,买股票,我举双手欢迎。”

    “但咱们说句体己话,假如杨大人你有一万两银子想投资理财,你愿意放到蜀道山,还是放在一家大明的投资公司呢?”

    面对这种灵魂拷问,杨荣嘴皮子哆嗦几下,还是选择沉默。

    明清两朝实际上都是没有货币控制权的。

    明朝的时候国内没有白银啊(数量很少),你怎么发行货币?

    最后白银还是从美洲流进来的,西班牙人把从美洲搜刮的白银,一半拉到菲律宾那一带。然后这些钱分兵两路,一路从中国东南沿海走私进入明朝。

    另一路从朝鲜进入东北,东北人,也就是女真人拿着这些银子和山西商队做买卖,交易盐铁、物资,直到后来入主中原。

    这个过程中,大明是通过对外出口,来获取白银的。

    清朝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到了晚清时期,外国银元满天飞。道光十六年,清朝廷正式承认了外国银元的合法性。

    到刘学勤这儿,他已经影响了美洲白银流向,干嘛不一步到位,把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呢?

    至于白银银库放在大明还是塞国,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他还能枕着银子睡觉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