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武汉建皇城的洪水,高温和潮湿威胁
作者:杨圣佛   我在宋朝教王安石变法太超前最新章节     
    即便是在古代,都能变得无限朝气蓬勃和欣欣向荣。

    很可能不亚于现代改开初时代。

    长江南岸的鄂州武昌区,有长江天险,预防北方骑兵已足够优秀。

    但若是有地方作乱,来自于西南边和东南边的叛军;防御成本也会很高,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角洲东北边的汉口,直连北方,防御不了北方骑兵也防御不了地方作乱;是武汉三镇最不理想的建都选址。

    北宋这个时候,汉口三角洲,也还没怎么发展起来。

    汉阳三角洲是接近完美的皇城选址。

    但也有一些比较致命的问题。

    4月22日一早。

    太后,王安石和杨世鹏等人,就登上龟山;进一步讨论皇宫具体落成位置的问题。

    “龟山确实是个好地方。”

    苏轼环顾四周道,“就在汉口中心,三面通大江,长江下游更是直达江南和大海;上游上通天府之国。

    汉水又通南阳盆地和汉中盆地。

    打通南阳盆地襄开大运河更是直连中原。

    真正的通江达海又四面环山绕大江的神州心脏龙兴之地。

    但是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什么问题?”

    高太后越来越喜欢跟苏轼说话。

    众人皆是一副很懂的表情。

    苏轼:“靠近河口三角洲,在雨季可能会比较潮湿。”

    “潮湿确实是个问题。”

    王安石也认真思索道。

    “除了潮湿,这种盆地,夏天还很热。”

    曾巩补充道,“夏天有时候,能热死人。”

    “那么恐怖?”

    曹太皇太后一脸担忧地问,“那这里的当地人是怎么活过夏天的?”

    “白天高温时间多下河洗澡。”

    王小娇笑道。

    “对。顺便游泳娱乐和健身。”

    苏轼笑答。

    “那也还好。”

    曹太后抚顺惊讶的胸脯。

    “龟山的面积和高度,总体上还是小了一些。”

    孙永环指四周道,“整座山的占地面积,大约只有东京开封皇宫的1\/3大。

    山顶的空间更是有限。

    山下的平原地面,总体上还是有些低矮;很多地方都积水,若是夏季洪水异常暴涨。

    低矮处有被水淹的风险。”

    “这么宽的大江,”

    高太后惊讶地看向山下长江问,“目测江水到岸上也还有超过三丈的高度;这都还能淹到岸上来吗?”

    “上游来水全部汇聚于此。”

    王安石回答道,“若是夏季降异常大暴雨,水位是有可能升到三丈高的岸上来的。”

    “那在这里建都很危险啊!”

    曹太皇太后担忧的看向杨世鹏。

    “所以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龟山。”

    杨世鹏认真道,“只有这个地方是相对最理想的,不管涨多大的洪水;肯定淹不到龟山上来。”

    “淹百姓也不行啊!”

    高太后皱眉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杨世鹏淡定道,“长江敞口那么大。

    水升高一米,下游的缺口也会多一米流出;很快就会完成泄洪,不会一直淹没大地。

    最多是有那么几个时辰或者一两天,出行会比较不便。

    以及一些低洼处,会危险一点。

    不要让百姓在低洼处建房子居住就没事了。”

    “听起来好吓人。”

    雍王赵颢直感觉后背汗毛倒竖。

    不少胆小的,脸上都流露出担忧之色。

    “也没那么夸张。”

    杨世鹏淡定地道,“这种情况东京开封又不是没发生过。

    仁宗时期,不是有时候从皇宫出来都坐船在大街上前进吗?”

    “是。”

    曹太后点头承认。

    王安石和孙永也点头。

    杨世鹏:“相比东京的黄沙水被淹还得去掏瘀堵泥沙水才会消。

    这里的青山水,只要等一阵子就会自己消。

    以后再慢慢建防洪大堤,更是可以高枕无忧。

    总体会比东京好很多。”

    “这倒是。东京被水淹也是个麻烦。”

    仁宗老婆曹太皇太后进一步认同。

    “是的。我们当时都坐船去上朝。”

    王安石也进一步解释。

    “哈哈,那么好玩?”

    苏小妹没心没肺地笑了。

    “好玩?”

    苏轼没好气地道,“到处都是洪水,吓不死你!”

    “嘿嘿。”

    苏小妹淘气地吐小舌头,赶紧乖巧地躲在杨世鹏身后。

    “龟山有点小,而且相比山下还有点偏高。”

    杨世鹏开口道,“官员来上朝,来皇宫,每天都上下五六十米的坡;会很费劲。

    尤其物资搬进搬出,地势太高不符合交通便利要求。

    把这个山顶铲掉二三十米,泥巴填在西北方。

    山顶变更宽,山脚也变更高。

    那样就完美了。

    山顶保持五六十米的海拔,也就是海平面相对高度。

    山脚的海拔也有二十几米。

    这样不管是搬运物资还是每天上朝,上下三四十米,问题都不算大。

    就是一个老太太,慢慢走也要不了多久就能爬完这一点高度。

    而且刚好可以健健身。”

    “好主意。”

    苏轼夸赞又思索道,“山顶上的泥沙推到山脚下让山体面积变得更宽阔,拥有更大的高台。

    龟山之土要是不够,还可以直接从低矮处挖。

    反正低矮处也做不了稻田,只能做鱼塘。

    挖深一点,刚好可以多养鱼。”

    “苏子好主意!”

    曾巩对苏轼一脸佩服。

    “嗯。挖高处和低处无用补有用;这也是两个办法……”

    孙永,曾巩,韩绛和吕惠卿等人纷纷认同。

    “你们这些文人,若是不整天去舞文弄墨甚至相互吵架,”

    杨世鹏看着苏轼诡笑道,“也还是有点作用的。”

    “哈哈哈哈……嘿嘿嘿嘿……”

    “是的是的,都是些学霸级人物;过去整天舞文弄墨和吵架,确实太浪费天赋了……”

    众人一阵欢笑。

    “那么潮湿和炎热问题,”

    王安石笑过,看向杨世鹏认真问,“你小子聪明,应该也有一些解决办法吧?”

    王安石这一问,所有人都把期待的目光看向杨世鹏;尤其皇室之人。

    杨世鹏:“有一些辅助办法,就是建设地宫,用钢筋水泥混凝土建设,墙壁在用碳等防潮物做隔层;这种地宫,它还冬暖夏凉。

    用来做物资仓库,以及炎热时避暑;都可以。

    地宫上面,火砖楼,水泥砖楼,木楼和竹楼,再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朝廷应该是在龟山南面,面向大江,背靠大山,坐北朝南。

    一个完美的风水结构。

    但是皇宫的居住区,应该是在龟山西北方偏低矮的位置。

    这样,有龟山挡一下来自长江的湿空气,以及浪涛声;可以变得更安静和干燥。

    东北边的汉江湿空气,随着护城墙建立起来;也能最大限度地挡住一些。

    然后龟山还可以再打两三个隧洞,连接皇宫居住区,地下室和朝廷办公区;便捷舒适又冬暖夏凉。

    也确保南北通透,空气流通畅顺。

    再就是:

    同步启动襄阳陪都建设。

    以后这里是中京,襄阳是太京;也就是太子京城的意思。

    夏季炎热时间,朝廷可以转移到襄阳去办公。

    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西北武当山上建立西京避暑山庄,用来储存一些重要战略物资,历史文物和夏季休闲纳凉。

    如此这般。

    基本上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好主意,看来脑子真是个好东西。”

    苏轼欣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