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出谋划策
作者:洪麒宝贝   哥在大唐挂了名最新章节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间已经到了丰收的九月。

    刘欣在这段时间里,仿佛刻意将自己从尘世的喧嚣中抽离,过上了极为低调的日子。

    每日里,他总是陪伴在家人身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亲情时光。

    或是沉浸在武艺的修炼之中,强健体魄,磨砺意志;又或是手捧书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着智慧的养分。

    此外,他还乐于亲自动手,耕种那一方小小的田地,体验着劳动的乐趣与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对身心的一种滋养,也是对性情的陶冶。

    偶尔,刘欣也会与那群志同道合的小兄弟相约,一同前往繁华的长安城,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古都的独特魅力。

    他们会在酒楼中举杯共饮,畅谈人生理想,那些欢声笑语,成为了他们友谊中最珍贵的记忆。

    每隔数日,刘欣还会抽身前往平安村,去探望那些高产水稻。

    这些优质的水稻,如同他的孩子一般,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

    它们的生长速度之快,长势之旺,是大唐本土水稻无法比拟的。

    刘欣心中暗自盘算,预计到了十月,这片稻田便能迎来丰收的季节。

    望着那广袤无垠、随风起伏的稻浪,他的脸上不禁绽放出满意的笑容。

    回首过去的一年,大唐经历了诸多自然灾害。然而,由于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国家所遭受的损失被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内,饿死的人数也相对较少。

    这一年的大唐,虽然历经波折,但发展速度却前所未有地迅猛。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国家的安定与和谐。

    除了幽州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的叛乱外,其他地方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国家的安定为生产工具的升级、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百姓们更是齐心协力,一心一意地发展生产。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唐的发展速度自然是无法阻挡的。而在这其中,刘欣的贡献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刘欣并未因此而满足。他的心中始终憋着一股劲,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谋划着。

    其实,又何止是刘欣一人如此呢?从高高在上的李二陛下,到朝中那些文武百官,几乎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与期待。

    大唐正在积蓄力量,准备给予突厥致命的一击,以洗雪当年渭水之耻。

    一日,当刘欣正沉浸在书房的书籍世界中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谁呀?”刘欣疑惑地问道。

    门外传来管家的声音:“侯爷,我找您有事情。”

    刘欣闻言,连忙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出书房。他知道,既然管家来找自己,那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富贵,什么事?”

    管家回答道:“公子,刚才宫里来人通知,让您明天去上早朝。”

    “可有说是什么事情吗?”刘欣追问道。

    管家摇了摇头,表示并不知情。刘欣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暗自思量着明日早朝的可能议题。

    第二天清晨,刘欣特意起了个大早。他决定这一次一定要提前到达太极宫,以免再次出现之前那种尴尬的场面。

    然而,当他匆匆赶到太极宫门前时,却发现大部分官员已经到齐了。

    刘欣不禁感叹这些官员的敬业精神,上个早朝都能如此积极。

    不过转念一想,这也正常。毕竟大家晚上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天黑就休息了,所以早上起得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人群中,刘欣看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宰相。

    “房相、杜相,你们来得真早啊!”刘欣热情地打招呼道。

    两位宰相却笑着调侃道:“早个什么呀,我们都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了,也就你小子每次都踩着点过来。”

    刘欣尴尬地笑了笑。

    正当他试图转移话题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两声洪亮的声音:“刘小子,背后说人坏话可不好呀!”

    刘欣心头一惊,回头看到程咬金和尉迟恭两位将军正笑眯眯地站在他身后。

    原来,他们不知何时已经悄悄来到了自己的背后,两只大手猛地拍在了刘欣的肩膀上,差点把他拍得跪倒在地。

    “程伯父、尉迟伯父,我可没有说你们坏话啊!”刘欣连忙辩解道。

    两位将军却哈哈大笑道:“这次被我们逮到了吧!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乱说。”

    一番嬉笑打闹之后,众人纷纷走进了太极宫,准备开始这一天的早朝。

    龙椅上,李二陛下端坐其上,面容威严,目光如炬,审视着下方列队的重臣。

    “礼毕!”随着内侍官的一声高喝,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

    “众位爱卿,今日可有奏章需呈上?”李二陛下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

    房玄龄闻言,连忙跨出队列,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微臣近日接到一封举报信,信中言及幽州都督王君廓在任上行为跋扈,多有违法乱纪之事。微臣斗胆,欲对其提出弹劾。”

    李二陛下的眉头微微皱起,幽州之地近来风波不断,先是经历了叛乱,如今新任都督又面临弹劾。他不禁暗自思忖,为何幽州总是难以安定?

    对于王君廓此人,刘欣心中早已有了几分了解。

    此人自幼家境贫寒,以贩马为生,性格暴烈,品行低劣,乡里百姓都对他避之不及。

    隋朝末年,王君廓更是心生邪念,欲聚众为盗,却因叔叔反对而未能如愿。

    于是,他竟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与叔叔一同将邻居杀害,从此亡命天涯。

    此后,他又诬陷庐江王李瑗谋反,并以此作为自己晋升的阶梯。总之,王君廓就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毫无底线的小人。

    然而,尽管王君廓品行不端,但在军事上他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否则,他也无法做到左领军大将军、兼并州都督的高位。

    房玄龄见李二陛下并未立即表态,心中明白陛下对王君廓的处置尚存疑虑。

    于是,他继续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微臣尚未核实,但举报信中提及,王君廓似乎与突厥有所勾结,暗中往来。”

    “什么?此事可属实?”李二陛下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房玄龄连忙答道:“陛下,王君廓骄横不法之事确有发生,但至于是否与突厥勾结,微臣还在核实之中。”

    这时,大殿中的武将们纷纷请命,要求率军前往幽州捉拿王君廓。他们一个个义愤填膺,誓要将此等奸佞之徒绳之以法。

    李二陛下看着这些忠心耿耿的武将,心中既感欣慰又感忧虑。

    欣慰的是朝中有如此多不畏生死、勇于担当的将领,忧虑的是幽州刚刚恢复稳定,经不起再次动荡。如果贸然派兵捉拿王君廓,很可能会引发新的叛乱。

    “陛下,万万不可派兵。”一位大臣挺身而出,言辞恳切地说道,“这样做只会加剧矛盾,很可能会引发兵变。”

    “那你们说该如何是好?”李二陛下眉头紧锁,目光扫视着众臣。

    “不如下一道旨意,让王君廓返回长安。”另一位大臣建议道,“等他回到长安后,再行问责。”

    “他会乖乖回来吗?”李二陛下提出了疑问。

    大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沉默。如果王君廓接到旨意后拒不回京,甚至提前逃到突厥,那朝廷就真的拿他没办法了。

    与一众大臣的愁眉苦脸相比,刘欣却显得胸有成竹。

    然而,由于官微言轻,他也不敢轻易开口。这时,李二陛下的目光恰好落在了他的身上。

    “平安侯,看你一脸从容的样子,可是有什么好办法?”

    刘欣微微一愣,随即躬身行礼道:“陛下,微臣确实有一个想法,但至于是否有效,微臣也不敢妄言。”

    “哦?说来听听。”

    陛下,不妨下达一道诏令,召唤王君廓速速回返长安,然而这其中的语气和内容却是颇有门道的。

    “究竟是何门道?”

    “依臣对王君廓的了解,陛下只需让这诏令上面的语气趋于平和舒缓,且多多给予夸赞和奖赏,亦或直截了当地表明让他回长安接受赏赐,那他定然会满心欢喜地赶赴长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