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
作者:沉默的老刀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最新章节     
    “所以我就让老卢带我来找您们,想和负责十号工程的前辈们打个招呼。”许宁解释道。

    简单的交流中,初次见面的人们迅速变得熟络起来。

    “老宋他刚好去外地出差去了,要过几天才会,等下次再介绍你们认识了。”

    薛知寿略显遗憾地说着,然后指向一位年轻工程师,他在一台笔记本电脑前忙碌着:

    “这是十号工程的副总设计师杨未,能力出众,相信你们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杨未停下手中的工作,与许宁握手:

    “你好,许宁同志,镐京和盛京那边的工作,我已经有所耳闻,解决了不少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想到你会这么年轻。”

    “我也久仰杨总的威名了。”面对这位年仅三十出头的大佬,许宁心中满是敬意。

    杨未15岁初中毕业直接考上西北工大,毕业后直接进入研究工作,短短7年的时间就成为了研究室主任和型号副总师,这样的经历简直就是传奇的人生。

    “别这么客气,我们算是同辈人,叫我杨工或直接叫名字就好。”

    杨未摆手回应,心里觉得许宁的恭维只是出于礼貌。

    毕竟,虽然自己晋升迅速,但型号副总师这个职位在航空工业内部还不至于人人皆知。

    相比之下,许宁在半年内三次作为先进技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名气或许更大一些。

    如此高的效率,甚至引发了关于他身世的一些猜测和讨论。

    简短的寒暄后,大家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眼前的战斗机上。

    “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但你提出的内外流一体化设计,以及仿真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念,已经对我们帮助很大。”

    杨未一边说,一边领着许宁走向停在一旁的战斗机和那台展示着歼10进气道cFd模拟结果的电脑。

    “看得出杨工在这一块儿早已有所研究。”

    许宁敏锐地观察到,在模型中,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六处连接以不同角度展现,而即将完成总装的原型机仍保持着最初的设计。

    这意味着杨未不仅意识到那些原本用于结构加固的加强筋可以起到整流和减少涡流的作用,还已经开始优化设计以提高进气稳定性。

    尽管如此,对于是否更改原型机设计,杨未保持了谨慎的态度。

    毕竟这些改进属于锦上添花的部分,不会优先于确保首次飞行的时间节点。

    因此,计划是在制造第三架原型机时一并采用这些建议和其他试飞中提出的改进措施。

    “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未认同地说:“你的论文给了我很多灵感,不然计算也不会这么顺利。”

    然而,由于歼10项目立项较早,大部分设计资料都是纸质的,要完全实现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只能期待下一个型号。

    “没关系,我们可以先积累经验,等到开发歼10s双座版时再全面考虑数字化设计。”许宁回应道。

    实际上,团队已经在着手设计双座版本,只是进度因资源有限而缓慢。杨未表示,如果许宁能加入,这项工作将会大大提速。

    许宁望着已完成大半的首架原型机,心中盘算着未来的改动计划——除了引入dSI进气道和国产涡扇发动机外,还包括升级飞控系统中的喘振监测和控制模块。

    歼10是一款单发战斗机,它对发动机的稳定性能有极高的要求。

    为了确保这款战机能够达到最佳状态,研发团队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进,解决一些虽不致命但影响性能的小问题。

    许宁好奇地问旁边的杨未:“咱们的01号原型机大概什么时候能完成总装呢?”

    对于这样一款大量采用新技术的飞机来说,总装完成后并不能立刻试飞,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地面测试来确保一切正常。

    这些测试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后续计划的推进。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应该是在今年4月到5月之间。”

    杨未迅速回答道。据许宁所知,歼10的原型机总装过程确实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障碍,所以这个时间表应该是可靠的。

    而歼7F作为一款基于成熟型号改进而来的战机,它的完工时间也预计在5月份左右。

    由于不需要复杂的地面准备,歼7F可以很快进入试飞阶段。

    许宁心中默默规划着接下来的日程:

    先回学校处理毕业事宜,休息一阵子后,在四五月份前往611研究所收集数据,继续他的喘振预测理论研究。

    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

    满足了亲眼见到歼10的愿望,并获得了所需信息后,许宁没有久留,简单查看了两架歼7F的进度便离开了132厂。

    他意识到在这个阶段,自己的存在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工作效率。

    在离开的路上,许宁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转头问卢文峰:“卢总,咱们这儿有没有卖飞机模型的地方?我想给想成为飞行员的妹妹买个礼物。”

    卢文峰显然对“文创产品”这个现代概念不太熟悉,一脸疑惑地回应:“飞机模型?你是说那种小型复制品吗?”

    他示意司机把车停在路边。

    “文化创意产品,就是一些和我们业务有关的小物件,像印有航空标志的书签、杯子、文具,还有工厂制作的飞机模型。”

    许宁尽量用简单的话解释着,坐在后座上。

    “哦,我们好像没看过有这类东西。”卢文峰听起来有些疑惑。

    许宁明白,现在大多数人还在为基本生活奔波,军迷既不多,消费能力也有限。

    因此,航空业还没有涉足这种创收途径。而且,在很多人眼中,模型是孩子的玩具。

    卢文峰想了想,提出:“如果你真想要,可以找工人特制一个。既然大家都熟悉这些机型,应该不会花太多时间。”

    “不用了,大家已经很忙,我不想再添麻烦。我们回去吧。”车子重新启动,缓缓驶向611所。

    拒绝的原因不仅是他说出的那些,更重要的是,他记得重生前见过的风洞测试用金属模型,虽然工艺精湛,但外观普通,且边缘锋利,存在安全隐患。

    正思索着其他礼物的选择时,一直专注开车的司机突然插话:“许工,这类商品在京城里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