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结束、三鼎甲
作者:是清然啊   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最新章节     
    这一天,黄定洲都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他答题答到头都没抬,疯狂奋笔疾书的地步。

    如果毛笔和纸面摩擦能擦出火花,那答卷大概快燃烧起来了。

    殿内所有的考生,都陷入了苦战。

    这场战役虽然短暂,但却是最难攻克与战胜。

    没有人会想输。

    日暮,钟声敲响,他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字。

    经受卷、掌卷、弥封……

    交卷的那一刻,他闻到了胜利与自由的味道。

    黄定洲对自己的答案很有信心,一开始是怕写不完,现在赶在最后一刻,将答案填充完整,他瞬间有种能完胜在场所有人的错觉。

    结束了殿试,胜利在望。

    他在离开鸿儒殿的时候,整个人都放松下来,步伐轻快,眼底的愉悦,无法遮掩。

    黄定洲回到府中,就开始计划,届时带什么离开。

    当他将书房逛了一圈,他的小库房逛了一圈,他才发现,除了书籍是必备了,其他的似乎并非真正属于他的,带不带走,根本没有意义。

    黄定洲忙着计划离开后的清单和生活计划。

    考场的考官们也日夜不眠地阅卷着。

    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

    根据用朱笔画圈、三角符号、斜杠、竖、叉等五种记号进行批卷。

    得朱圈最多者为最佳试卷。

    朱圈最多的前十本,将呈至圣人面前,做最后的复核。

    由圣人选定甲榜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圣人坐在御书房,翻阅着内监刚呈上来的十份试卷,事实上,第一名,不需要他来指定,就已经可以选出了。

    因为所有考生中,只有一个人真正地答完了所有的题目,并且获得了全部的朱圈。

    这一次的科考非常的特殊,关系着未来的科举改制问题。

    晋朝开国以来,科举所设的文科目十三类,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另有设武举五类。

    可以说整个晋朝对收纳人才方面非常宽容。

    而近些年就显露出了弊端。

    或者说当今圣人登基后,就一直谋划着科举改制的问题,图谋已久,可以一直磕磕绊绊,没有结果,总是不了了之。

    这其中牵涉的人员和利益太广,牵一发,动全身。

    而上一届科举暴露出的科考舞弊案,以及上上届士子到任上后,被举报其人并无真才实学,由此抓出了一个团伙舞弊案件,朝中的结党营私,以及到了,不得不去除毒瘤的地步。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等朝中重臣,对如何改制一事,各执一词,互不退让。

    太师上奏请求取消除进士以外所有的其他科目。

    太傅则是要求保留明经与进士,其他科目则另赐恩科科考,以备不时之需。

    太保更为激进,要求将文科目十三类融合成新的科目,完成全新的科举改制。

    太尉则认为科举乃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不能改,否则是为不敬、不孝……

    而这一届的科举,正是科举改制纷争不休后,最后的妥协。

    乡试之前的资格考试,如岁终试;还是按照原本的科考内容进行出卷。

    乡试开始加深难度,夹杂其他科目的内容。

    比如进士科的加入了明经、杂文等的内容,明经科则加了明法、三史等内容。

    会试则更难,更多其他科目内容杂糅在一起。

    比如明经、进士、明法、一史、三史、明算、等多科混在一起科考,这时的试卷虽然还有区分十三科,事实上也就是主要科目内容所占比较多而已。

    殿试则是全部混杂在一起考,达成太保的心愿。

    这时候就完全没有区分科目了。

    所以说,能在这次科考中脱颖而出的士子,可以说是六边形战士了。

    在这件事中,最得意的就是太保和圣人了。

    太保实现了他的新目标。

    圣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人才。

    当【三鼎甲】的排名出来后,这几个负责监考的正一品朝中重臣,都被请到了上书房,探讨这次士子的任职。

    按照以往的惯例,状元会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授翰林院编修。

    但是,这次特殊情况,按照一开始的约定,这三位六边形战士会在三省六部中流动性被观察一年。

    圣人面带笑意,让内监解开试卷上封着姓名的封条。

    内监最先解开的是状元的试卷。

    内监看到这卷上漂亮的字迹时,不得不感叹,此状元不愧其名。

    当他看到试卷上的姓名时,瞳孔微缩,面上的笑意慢慢收敛了。

    背对他的内监没注意,继续解封榜眼、探花的试卷。

    而坐在下首,时刻关注圣人动态的太保和太傅注意到了。

    太保不想功亏一篑,心中想着这状元是何人,竟让圣人如此不悦,又思索着如何让状元这颗棋子不影响到这次的科举改制。

    而太傅则想着,看来科举改制一事,还有回转的余地,妙哉。

    内监开完所有的试卷后,开始按顺序唱名。

    “甲榜第一,状元,为京城-黄定洲。”

    “甲榜第二,榜眼,为苏州-都伯钺。”

    “甲榜第三,探花,为临川-韩寅史。”

    刚进门的内监总管王锦听到状元的名字时也是一愣,他反应极为迅速地看了圣人一眼,见其一副深思的状态,不敢打扰,让其他内监给在座的大臣上茶点。

    “王锦,去将三鼎甲往期的卷子带过来。”

    内监总管王锦立刻恭敬行礼领命而去。

    太师一听到这三鼎甲中竟有京城士子,喜不自胜,当即问道,“不知这状元郎出自哪家,竟如此优秀,恭喜圣人,喜得国之栋梁。”

    太保听到太师这话,心中冷笑,暗中嘲笑,傅太师整日喜欢拍马屁,这次终于要拍到马腿上了。

    圣人听到傅太师的话,露出笑容,眼底盛满笑意,“此士子是黄将军府上的十三郎,少年意气风发,朕没想到竟如此优秀。”

    傅太傅深谙媚上之道,他听出了圣人语气中一闪而逝的骄傲之气,立刻爬杆子而上,不着痕迹地拍圣人的马屁,夸赞状元才华横溢、年轻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