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都市的繁华里,林川发现了一种奇异的力量——它将内部能源与商品储存整合,化为一家神奇的超级商店,商品繁多如繁星,无穷无尽。
林川凝视着系统的展示,兴奋地问道:“系统,这些商品我都可以调动使用吗?”
“只要主人唤醒系统,并让它恢复原状,你就可以自由调配。你的实力越强,补充各类货物的速度就会更快。”系统回答得毫不犹豫。
“太好了!太妙了!”
林川马上发问:“这里有玉米吗?”
“有的,黄色的、黑色的、甜玉米都有。”系统继续说:“目前每种有五万斤,主人有选择的权次。”
五万斤啊,林川心中感叹,曾几何时他日夜期盼的就是系统的玉米奖励,没想今日如愿以偿,还一下子那么多。
相比小米和高粱,玉米产量更高,品质更优,适应性更强。之前的三季稻仅限于南方种植,但这玉米可以在广阔的新土地北方大施拳脚,既能喂饱百姓,更能带来无尽的财富。
他接着查询了几项关心的农作物,不仅是齐全,而且量足。
林川心中悸动,难以抑制地笑了起来。
云裳、岚萱等听到林川怪诞的笑声,纷纷向他投来目光。
只见林川长臂一挥,一把将岚萱和青丘揽入怀中,疯狂地吻了起来。
“夫君。”
“公子。”
岚萱、青丘疑惑而羞涩地呼唤。
片刻后,他的思路恢复平静,朗声笑道:“哈哈哈,老公发迹了。”
“夫君,是什么好消息让你这么高兴呢?”岚萱坐在林川身边询问。
“对啊,公子,发生了什么事?”青丘也问,刚才她还遭到林川冷遇,现在却被他亲个不停。
他不知该如何说出口,毕竟岚萱等人未必相信,只好将岚萱一抱,径直往屋里走去。
“夫... 夫君,还有人在呢。”岚萱脸上红晕如潮。
林川却满不在意,傲然离开。
次日清晨。
林川仍沉浸在睡梦中,便被门外侍女唤醒。
要上朝了。
李世民唤他入朝商议政事。
大殿之内。
空气紧绷如同弓弦拉满,百官面红耳赤,分成两派在朝上公开争论起来。
北方的胜利喜庆全国,但新的难题摆在面前:如何对待颉利?如何处理林川、李靖带回的俘虏?又该如何妥善安置漠南之地?这些问题成为了朝廷讨论的核心问题。
这几天,李世民已经分别询问了裴寂、萧禹、长孙无忌、李靖等人,百官纷纷阐述观点。
对于如何处置颉利和俘虏,暂时还没有定论。
以李靖为代表的北伐将领主张杀颉利祭祀天地,慰藉边境百姓,并清除十万俘虏,以免他们春风吹又生,滋生更多麻烦。
可朝廷之中,裴寂、萧禹、虞世南、长孙无忌等人带领的一派,则主张反对杀伐,留颉利和俘虏,推行宽和政策,以此收拢民心,让西域诸国与边疆诸国承认李世民为主君。
论战中已提到林川的凶狠,拿突袭奚族和契丹的事情大做文章,公开指责他。
问题是,李世民更倾向接纳宽和的方案。
林川赶快来朝时,已经听到了宫内的喧哗声,就知道李世民可能心存不轨,打算让他扮演恶人的角色,也许会得罪一干大臣。
礼后,林川悄然站到李靖、侯君集背后静静倾听。
从北伐回归后,他隐约成为仅次于李靖和李绩的将领,而此刻李绩正任职为并州大都督,正在河东地区。
尉迟恭在一旁低声向林川述说了朝廷的争论,建议他不要急于表态。
听说李世民倾向于宽和政策,计划留住颉利和俘虏,并减免赋税,给他们封以显赫官爵和优厚俸禄,展现出他仁慈君主的一面。
林川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他在前世中,李世民曾赐予颉利田宅,并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而那些俘虏也被安排在关内。
最后四海来朝,人们尊李世民为“天可汗”。
但是,林川击杀奚族和契丹,把对大唐的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他对李世民那些看似宽和却空洞的策略持有异议,倾向于李靖所提倡的果断杀伐,斩草除根,不再纠结是否属于同类。
单是为了那些在前线为取胜不惜献出生命的士兵,他们的牺牲也不应白白付诸流水,即使死亡,也不能让他们付出生命的敌军驻扎在这片由他守护的土地。
况且,李世民已经浏览过世界地图,准备四面开战,无休止地扩大大唐的版图。
把十万多名俘虏安置在帝都周边就像放置了无数炸药。
如果哪一天引爆,危害绝不逊色于安史之乱。
百官激烈的辩论中,林川果断地挺身而出。
立刻,裴寂、魏征、虞世南、长孙无忌等文臣,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林川。
这家伙以杀伐立威,不久前差一点屠净四方馆,是个性格刚毅且棘手的人物。
他一站出来,朝廷的唇枪舌剑必定少不了。
李靖、侯君集、张公瑾等武将,不约而同看向林川。
他们在口才方面往往不如巧言善辩的文臣,特别是那些能言会道,油嘴滑舌的御史官员。
林川的言辞狠毒,毫不逊色于那些御史。
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并不寻常,或许能影响皇帝的态度。
林川拿着笏板说道:“陛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昔秦始皇命蒙恬在北修建长城抵挡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一转眼几十载,高祖受困白登,边疆烽烟遍起。”
“武帝时期霍去病破敌至居胥,章帝时候宪立石燕然,漠南土地广袤无垠。”
“谁能料到风云变迁,一百年间五胡纷乱崛起,侵犯我河山,杀害百姓,北方大地白骨成山,豪族功勋们被迫南迁....”
“如今北伐告捷,荡涤漠南,但却没能一劳永逸。假若留住颉利和俘虏,待他们生根落脚,北疆战火定然烽烟再起,